在酒席上敬酒,一般都先敬長者。但以往在農歷元旦這天,飲酒時卻讓歲數小的人先飲。這種風習,可遠溯到漢代;在唐人詩句中,也不難發現。如:唐代詩人顧況,曾有詩句云:
“還丹寂寞羞明鏡,手把屠蘇讓少年。”
“還丹”,是道家煉丹,煉到九轉還丹,吃一點,就可白日升天。屠蘇,是酒名。
顧況詩句的意思說:還丹成仙是不可能的事,我對著明鏡感到羞慚,自己已經老了。我手把屠蘇,還是讓年輕人先喝吧。
詩人劉禹錫和白居易兩人是好友,又是同年生的。一次,他倆在元旦飲酒,都想自居老大哥,而要對方先喝酒。
劉禹錫說:“與君同甲子,歲酒讓先杯。”意思說,我和你是同年生的,這杯歲酒就讓你小弟先喝吧。
白居易一聽,心想,啊,你倒自居起老大哥來了!也不甘示弱地說:
“與君同甲子,歲酒合誰先?”
意思說,我們倆是同年生的,這杯歲酒究竟誰該先喝呢?
最后兩人同意看出生月份的先后,來決定誰大誰小。結果還是劉禹錫比白居易大,小弟弟白居易只好無酒喝了。
白居易苦笑著說:“歲酒先拈辭不得,被君推作少年人。”
為什么以往正月元旦飲酒,要先讓年紀小的人喝?
晉代人董勛說:“俗以小者得歲,故先酒賀之。老者失時,故后飲酒。”(見《時鏡新書》)
新的一年到來,歲數小的人可以增長一歲,也就是“得歲”,所以讓年紀小的人先喝,以表祝賀。
新的一年來到,老年人又增長一歲,就更日趨衰老,更走近死亡,故云“失時”。所以就最后喝酒。唐人方干就曾感慨地說:
“才酌屠蘇定年齒,坐中皆笑鬢毛斑!”
倒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看得開,他說:
“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后飲屠蘇。”意思說,只要把窮愁換來身心長健,就是最后飲酒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