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席宴會上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不同的人,即使喝同樣的酒,他們的表現(xiàn)卻大不一樣。有的人酒量如海,喝一斤烈性白酒絕無問題,即使是醉了,也只是臉色發(fā)青;而有的人酒量甚小,沾唇即醉,面紅耳赤、心跳氣喘,如騰云駕霧一般,頭重腳輕、頭暈目眩、天旋地轉。為啥酒量相差如此懸殊?這個謎底已被科學家徹底揭開了。
原來,這與人體內的醇脫氫酶和醛脫氫酶有關。能飲酒的人,機體酶系統(tǒng)中含有足量的醇脫氫酶和醛脫氫酶。當酒精進入人體后,醇脫氫酶把酒精中的兩個氫原子脫掉,使它變成水和二氧化碳,這種人盡管多飲了一些酒也不會醉倒,因為其轉化分解能力較強。分解出來的乙醛,其藥理作用要超過酒精的幾百倍。乙醛被醛脫氫酶進一步酸化,使90%左右的酒精被分解代謝成水和二氧化碳并排出體外。因而醛脫氫酶決定了人的酒量大小,進而決定了人的臉色變化等表現(xiàn)。喝酒過量導致血壓下降,為使血壓回升,以保證主要臟器的血液供應,身體就依靠收縮毛細血管使血壓回升,這樣一來,末梢血管中血流受阻,血量減少,就出現(xiàn)了臉色發(fā)青。
而另外一部分人,即酒量很小或不喜歡飲酒的人,由于他們體內醛脫氫酶功能不全,缺乏能迅速而充分地分解乙醛的Ⅰ型醛脫氫酶,乙醛的分解只靠Ⅱ型醛脫氫酶。而這種酶,只有當乙醛達到一定濃度后,才能緩慢地進行分解。這種人在與正常人喝一樣容量酒的情況下,血液中乙醛濃度要超過后者15倍。在體內大量積蓄的乙醛,首先使臉部和其他部位的末梢血管擴張,出現(xiàn)臉色發(fā)紅,甚至全身皮膚發(fā)紅。為了使末梢血管擴張后下降的血壓能迅速回升,身體被迫分泌腎上腺素,使中樞血管收縮,從而心跳加快、血壓回升。因此酒量小的人喝酒后就會出現(xiàn)臉紅、心跳、頭暈、呼吸加快等現(xiàn)象。若過量飲酒的話,往往因酒在體內蓄積而出現(xiàn)酒精中毒的臨床癥狀,通常被人們稱之為醉酒或酒醉。
在漢族人中,乙醛脫氫酶缺陷型的人大約占44%,這種人一般都不善于飲酒,就是偶爾飲一點酒,也會出現(xiàn)顏面潮紅,心率加快,有的甚至迅速頭暈醉倒。可是,愛好飲酒的人,如果在短時間內飲酒量超過了這兩種酶系統(tǒng)中的分解能力,同樣也會醉倒。所以,在節(jié)假日和各種慶典宴席上,在舉杯同慶或親朋相聚的日子里,希望參加宴飲的人不論酒量大小都應有所節(jié)制,以適量為度,切不可狂飲、暴飲,以損害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