鎂是一種重要的礦物質,對維持機體的正常功能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據研究,大約有350種酶的活動依賴鎂的參與,然而,有關調查資料則顯示,大多數人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鎂缺乏癥。
導致鎂不足的原因很多,除營養不良外,鎂的攝取和吸收還會受減肥節食、飲用缺乏礦物質的“軟”水、腸道疾病、酗酒等不良因素的影響。長時間運動、哺乳、大量出汗和慢性腹瀉,服用利尿劑、洋地黃制劑以及順氯氨鉑和環絲氨酸等抗癌藥及患有腎病、甲狀腺疾病等,也容易造成鎂的大量損失。
據世界衛生組織制訂的標準,成人鎂的生理需要量為每日200~300毫克。如果鎂的攝入量偏少,會造成慢性鎂缺乏,導致肌肉顫搐、抽筋、眩暈、易怒、焦躁不安、冷漠、抑郁、心律失常、冠狀動脈痙攣、貧血、血液凝固性增高、血壓異常等,特別是青少年的動脈硬化和心肌梗塞。此外,鎂不足還可引起骨質疏松、消化功能紊亂和流產、早產、胎兒發育異常等。
日常生活中,許多人非常重視鈣的補充,而往往忽略了鎂的攝取。其實,鈣和鎂之間必須達到平衡才能確保兩種礦物質都能得到合理利用。通常來講,鈣與鎂的比例應該是2∶1。也就是說,如果你每天攝入800毫克的鈣,那么還應該攝入400毫克的鎂,但人們日攝入鎂量常常不足。
營養學家指出,糾正營養物質短缺的明智之舉是從飲食著手,尤其對鎂而言,其最佳來源是定期攝取含鎂豐富的食物。特別是體形較胖的中老年人,有心血管病史或“三高”患者更要注意膳食中鎂的攝入量,最好保持在每日450~500毫克。含鎂較多的食物有:全麥面包和谷類食品,豆類及其制品,菠菜、玉米和花椰菜等蔬菜,紅棗、葡萄干和香蕉等水果,以及杏仁、腰果、花生、胡桃和山核桃等堅果。若是自來水富含礦物質,那么飲水也是飲食中鎂的一個重要來源。但脂肪類食物、精制面粉、白糖以及酒類等一般含鎂量很少,在選擇時應當注意。
當然,對于無法通過飲食滿足鎂需求的人來說,應在醫生指導下,采用鎂補充劑來彌補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