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慈善榜”的戰略伙伴,《瞭望東方周刊》2004年與“胡潤百富”聯合發布“2004中國大陸慈善家排行榜”,引起社會廣泛反響。
一年之后,《瞭望東方周刊》獨家刊發新的《胡潤2005中國慈善報告》,繼續;記錄中國企業家們的善行。
在過去的2年里,中國最慷慨的50位企業家總共向社會捐贈了13.5億元人民幣,而最慷慨的50家企業共捐贈了13.6億元人民幣。
在一個月前的全國“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支持慈善事業的發展”。上海慈善基金會陳鐵迪理事長在4月6日的一次會議上表示:“中國慈善事業的春天已經到來。”
胡潤和他的助手們調查了中國最富的500個企業家,排行榜候選人范圍是有捐贈行為的中國大陸企業家,包括《中國大陸百富榜》上的企業家,也交叉核對了來自最新的報道、新聞發布會和慈善基金會檔案等。胡潤百富也參加了一些慈善方面的會議,并得到諸多慈善機構的幫助。
《胡潤2005中國慈善報告》對慈善家和慈善企業作了區分,分列為《2005中國慈善家排行榜》和《2005中國慈善企業排行榜》。民營企業家若控股公司50%以上,企業捐贈計人個人捐贈數額。由于實物捐贈和現金捐贈在統計上存在難度,2005中國慈善榜對慈善家和企業家的實物捐贈單獨列榜。
胡潤說:“通過慈善報告,我們來記錄中國企業家們的善行,以及財富的流動。”
善行累計
事實上,2004年確實是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的一個轉折點,《基金會管理條例》正式頒布實施,政府也相應調整了與慈善事業關系密切的稅收政策。這一年,浙江省成立了15家慈善和公益性質的基金會。
上榜的50家企業、50位慈善家總共向社會捐助了27.1億人民幣。據中華慈善總會統計,到2004年底,中國100多家慈善組織每年募集到的慈善款物約為50億人民幣。
《胡潤2005中國慈善報告》統計了 2003年到2004年企業家們向社會捐贈的總額,而不只是過去一年的捐贈數額。胡潤百富副總裁陳冰解釋說,這種累計更能體現企業家善行的持續。
2003年,慈善家們捐助的重要領域是 SARS所帶來的巨大災難,2004年則是發生在當年最后幾天的印度洋海嘯。因此, 2004年慈善榜的統計時限被放在2005年 2月份,也就是對海嘯的大規模捐款結束之后。
中華慈善總會的分析指出,相對于歐美發達的慈善事業,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截至2004年年底,中國慈善機構獲得捐助總額約50億人民幣,僅相當于中國2004年GDP的0.05%,而美國同類數字為2.17%,英國為0.88%,加拿大為0.77%。
《胡潤2005中國慈善報告》列出了10位捐贈額度和個人總資產比例最高的慈善家,54歲的北京金源集團董事長黃如淪佗居榜首。在2004年胡潤百富榜上,黃如論以15億資產位居中國百富榜第66位, 2003到2004年黃如論累計捐贈2.862億元,占個人財富的19%。而2003年之前,黃已經向社會捐助約1.6億人民幣。
黃如論出生于福建農村,35歲之前一直在家鄉做小買賣。1986年,黃如淪只身前往菲律賓淘金,曾在多個國家從事貿易。1991年,開始在福建投資房地產業, 20世紀90年代末,黃如淪的金源集團將重心轉向北京市場,成為北京著名的房產開發企業,并開始向酒店和商業領域拓展。
50位慈善家共捐贈了13.5億元人民幣,占他們擁有財富的3%,這是從2003年到目前的捐贈情況。對比《商業周刊》上美國前50名慈善家——5年內共捐贈了 650億美元,占他們財富的45%。
《胡潤2005中國慈善報告》也推出一個很有趣的數字——捐贈數字占公司銷售額的百分比。鞍山宅得鋼鐵公司把銷售額的4%捐贈給了社會,是捐贈與公司銷售業績比例最高的企業。
50家上榜企業平均將年銷售收入的 0.18%用作了慈善事業。美國前十大企業是將年銷售收入的0.5%捐獻給公益事業。陳冰分析認為,這跟中國的稅務制度有關。因為美國超過300萬美元遺產,就適用最高的遺產稅率55%。對于企業家們來說,與其多半被征稅,不如捐給慈善事業留下美名。
2004年中國大陸給予企業向了家慈善機構捐贈予以免稅的政策,但對大多數國內企業來說,向這7家慈善機構以外的機構或者項目捐款,額度超過企業利潤總額3%的部分,還得額外承擔33%的所得稅。
胡潤2004百富榜上的100位富豪,只有24位進人慈善榜。中國銷售額最大的 10家公司也與慈善榜無緣。
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大型民營企業總裁私下向《瞭望東方周刊》表示,除了為維護公司形象在香港做一些捐助外,他對慈善活動沒有太大的興趣。“現在競爭這么激烈,最重要的事情是把公司做大做強”。
浙江企業家善行奪目
“2005中國慈善家排行榜”上,浙江企業家的善行光彩奪目。上榜的50位企業家有18位是浙江籍,比例超過了三分之一,其次是廣東和上海,各5名。而在去年,浙江籍上榜慈善家是12位。
胡潤認為,浙江是中國民營企業最活躍的省份,發展較早且速度較快,涌向全國各地創業的企業家也較多。
但這顯然不是個全面的解釋,因為就 2004年GDP總量而言,浙江省的GDP總量只有廣東省的四分之三,而廣東省的開放和發展都比浙江起步早。
溫州大學城市學院教授馬津龍說:“不可否認有些企業的捐助純粹是樂善好施。但從某一方面說,浙江企業對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興趣比廣東的企業家要濃許多。”
2004年《基金會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之后,浙江省已新批準成立15家基金會,其中4家非公募基金會。此外,民間性的慈善組織也比廣東多。
金源集團副總裁黃濤對《瞭望東方周刊》說:“我們捐款的目的很單純,就是為社會作貢獻,沒有想到會成為慈善榜的榜首,2004年黃如論先生捐贈額度位于慈善榜榜首的時候大家都很吃驚。”
浙江溫州著名企業家南存輝率領的正泰集團捐款位居民營企業的榜首, 2004年主要捐贈集中在艾滋病防治和教育領域。
正泰集團新聞發言人廖毅對《瞭望東方周刊》說:“2004年,正泰想捐100萬給河南的艾滋病防治。后來在全國工商聯的倡議下,與27家民營企業發起了中國紅絲帶基金會,作為發起人正泰集團又捐贈了3000萬。”
目前企業家們主要通過三種方式進行捐贈:一種是直接捐贈到某些慈善項目;另一種是捐贈給各類慈善機構或者政府,由他們有的放矢地用于不同領域的慈善活動。
另外一些企業家顯然在慈善領域有了更長久的規劃,“2005胡潤中國慈善榜”的榜眼——彭年實業的董事長余彭年在香港建立了余氏慈善基金會,天獅集團董事長李金元也在香港注冊了天獅美景國際愛心基金會;世貿集團的許榮茂則在北京化工大學設立了教育基金會和世茂基金會。
由專門的部門負責慈善資金的管理,既保證了這些基金能夠順利到達慈善項目,又能進行有效的跟蹤。分別位于慈善家排行榜和慈善企業排行榜榜首的金源集團黃如論先生和金光集團,都向《瞭望東方周刊》表示有類似的考慮。
不過,馬津龍分析說,中國恐怕很難產生卡耐基這樣的慈善家,因為在美國,企業家即便把財富全部捐給社會,除了基督教文化的影響,現實中也不必擔心子女的生存,而中國富人卻要擔心后代可能面臨的生存壓力。
慈善并非公司的首要責任
相對來說,印尼金光集團旗下的亞洲漿紙業有限公司APP位列中國慈善企業榜首,多少令人有些吃驚。在過去的幾年,這家公司因為在海南和云南的速生林項目受到輿論強烈指責。
金光集團中國總部公關部負責人對《瞭望東方周刊》說:“我們也覺得很冤枉,我們捐了那么多錢,為什么形象那么負面?”
在過去的2年里,APP向中國慈善和公益事業捐助了2億多人民幣(包括承諾捐助),主要集中在云南、廣西和海南等省份的貧困地區。
這位負責人說:“這可能跟我們董事長是華人有關,捐助時感情的因素多一些,APP的捐贈沒有太多考慮提升公司的企業形象,宣傳做得也不夠。”他說,APP未來將加大在環保領域的捐助,并且向成熟的跨國公司學習,建立完善的慈善捐助計劃,并以此提高公司的形象,使之成為公司文化的一部分。
贏虎公關總裁呂朝分析說,中國企業參與慈善和公益活動的隨意性很大。他認為,企業捐贈追求的應該是“互益”和多贏,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追求成為“企業公民”的根本動機是提高自身的晶牌和聲譽,為企業營造一個良好的內外部環境。
清華大學NGO研究所所長王名教授說:“如果一定要評點公司的社會責任,首先是經濟責任,有效率地提供合格產品; 其次是法律責任,必須遵紀守法;再次是道德責任,公司每一個成員有義務公乎、公正、正確地行事:最后是慈善責任,公司通過社會公益成為良好的企業公民。這就是說,慈善不是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惟一的、或首要的方式。”
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室主任楊團分析指出,互利型的捐贈模式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公司慈善范式。通過慈善投資、互利互助的方式,使得公司慈善產生了一種影響資源分配的導向力量,這種力量對于社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公司慈善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