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齲齒俗稱“蟲牙”或“蛀牙”,是一種引起牙齒硬組織結構慢性破壞的疾病。齲齒自古以來就在人類廣泛流行,在25萬年前羅得西亞人頭骨化石上已經發(fā)現有齲齒,而在舊石器時代山頂洞人的頜骨上也發(fā)現有齲齒。在商代的甲骨文中,還記載有齲齒的象形文字。
齲齒的發(fā)病率很高。據考證,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患齲率為6.4%。殷商人為4.3%。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由于生活習慣的變遷,現代人齲齒的發(fā)病率已達到40%左右。齲齒遍及世界各地區(qū)、各種族、各年齡人群,世界衛(wèi)生組織已將齲病同心血管疾病、腫瘤定為重點防治的三大疾病。
由于時代的限制,在古代,人們不可能對齲齒的病因做出解釋,只是直觀地認為齲洞是蟲蝕而成的。
現代醫(yī)學研究表明,齲齒的發(fā)生是化學、細菌作用的結果,致齲細菌利用食物中的糖類,合成細胞外多糖并產酸,可致牙齒脫礦形成齲洞,這就好似雞蛋在酸里浸泡最后雞蛋殼會變軟變酥一樣。
過去,人們普遍不重視齲齒,認為牙齒有洞至多會牙疼,而牙疼不是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學知識的普及,齲齒的防治越來越深入人心。實踐證明,目前的防齲措施和各種技術手段可以有效地預防齲齒的發(fā)生,而注意口腔衛(wèi)生是預防齲齒最重要的條件和前提。
齲病發(fā)生的原因有哪些?
齲齒是一種多因素疾病,目前公認的齲齒致病因素包括微生物、飲食、宿主牙齒健康狀況三大因素。
1.微生物因素(主要指細菌和菌斑)
細菌的存在是齲齒發(fā)生的主要條件,完全不接觸細菌就不會發(fā)生齲齒,關于這一點有以下事實依據:尚未萌出口腔中的牙齒,從不發(fā)生齲齒,在無菌的環(huán)境中飼養(yǎng)的動物給予致齲性食物也從不發(fā)生齲齒。但如果在食物中加入致齲菌就可發(fā)生齲齒;將人類或動物齲齒中分離出來的細菌接種于其它動物口腔中,也會發(fā)生齲齒。用抗生素飼養(yǎng)實驗動物,能降低患齲率。
口腔中細菌種類繁多。研究證明,致齲菌主要是能產酸的菌屬,如鏈球菌、乳酸桿菌等。其中,最主要的致病菌是變形鏈球菌,其次是血鏈球菌,涎鏈球菌等,乳酸桿菌也有一定的致齲作用。變形鏈球菌與齲病有密切關系。已有大量實驗資料證明,若將變形鏈球菌接種到動物口腔中,肯定會發(fā)生齲病,患齲率高者的口腔中分離出的變形鏈球菌的比例也較大。乳酸桿菌曾被認為是最主要的致齲細菌,但據大量資料證明,乳酸桿菌只不過是一種次要的致齲菌。
雖然有人認為細菌能直接附著于牙面而發(fā)生齲齒,但實際上,細菌往往只有在形成牙菌斑后才能起到致齲作用。
牙菌斑是一種稠密、不定形、非鈣化的膜狀細菌團,由菌叢與細菌間的膠狀基質構成,而且緊密地粘附在牙面上。一般的清潔措施,如含漱、沖洗均不易除去,即使人工將其清除后,8小時又能重新形成。牙菌斑與齲齒關系密切,大量研究發(fā)現,凡口腔中牙菌斑量大者,其患齲率也高,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發(fā)現,牙菌斑下方的牙釉質表面,有許多球菌產酸引起脫鈣而產生的凹痕,菌斑從基質白釉柱間滲入從而形成表層部脫鈣,開始發(fā)生齲壞。另一方面,如對牙面上附有大量菌斑的實驗動物的飲食中給予抗生素,就能使其牙面菌斑減少,患齲率降低。以上事實證明,如果能控制牙菌斑即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齲齒,這也說明牙菌斑確與齲齒有密切關系。
2.飲食因素
食物中的糖類,尤以蔗糖的致齲作用最明顯。研究發(fā)現,蔗糖能加速口腔內變形鏈球菌的繁殖。高糖飲食者比低糖飲食者容易患齲,尤其是富有粘性的精制含糖食物,如糕點、餅干、奶糖等,更易于粘著、滯留在牙面上發(fā)酵,產酸,促進齲齒的發(fā)生。而纖維性食物如蔬菜、粗糧等,對牙面有機械摩擦作用,可清潔牙面,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齲病。
3.宿主因素(主要指牙齒、唾液)
牙齒的形態(tài)、位置和結構與齲病的發(fā)生也有很大的關系。齲齒好發(fā)于牙齒易滯留食物碎屑的區(qū)域,如牙合面窩溝、牙頸部和鄰接面。此外,擁擠錯位的牙齒和與假牙長期接觸的牙面、不密合的牙冠邊緣也是齲齒的好發(fā)部位,這些部位容易滯留食物,也是菌斑聚集的區(qū)域,很容易發(fā)生齲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