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當是換換口味可也”
——《懶人懶辦法》譯后記
J·K·杰羅姆在一次和朋友的私下談話中透露,自己這一生,有四個遠大志向:編輯一本成功的雜志,創作一部成功的戲劇,撰寫一本成功的書,最后,成為一名國會議員。
我不知道杰羅姆先生在撒手人寰時,內心是不是有一絲絲遺憾,因為他這最后一項人生目標,看來是無法實現了。至于前面三項指標,不用說,他完成得都很出色。在人生這場考試中,杰羅姆交出的這份成績單,應該說相當不俗。如果考慮到他的家庭環境和教育背景,則尤為難得。
1859年5月2日,杰羅姆出生于斯塔福德郡的沃索爾,那是英國中西部采礦與制造業中心,杰羅姆是家里四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父親本是丹麥一個很有名的牧師,卻對沃索爾的煤炭和鋼鐵工業興趣甚濃,于是就在1855年率全家搬到了這里,在布拉德福街的一座漂亮的住宅里安了家,在那里,一家人過著相當舒適的中產階級生活,直到1861年。那一年,父親因為投機采煤業失敗而破了產,從此陷入貧困,不久全家搬到了倫敦東區。那是著名的窮人區,是乞丐和流浪漢的樂園,杰羅姆在那兒度過了他的童年時代,從小就備嘗窮困的滋味。
十四歲那年,父親去世,杰羅姆不得不離開學校,獨立謀生。他所從事過的職業五花八門:從鐵路職員到新聞記者,從戲劇演員到小學校長,最后,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他成了一個作家。他對自己做演員的那段經歷看來還算滿意,曾不無自豪地說:“在《哈姆雷特》中,我扮演過除奧菲莉婭之外的所有角色。”
這本《懶人懶辦法》初版于1886年,由菲爾德-圖厄爾出版社出版。兩年之后,他和一位西班牙軍官的女兒喬治娜結婚。蜜月剛一結束,即出版了小說《三人同舟》(1889)。這本書為他帶來了金錢、名聲,還有朋友,這些朋友包括托馬斯·哈代、H·G·威爾斯、柯南·道爾、吉卜林等聲名顯赫的人物。也正是這兩本書,為杰羅姆贏得了廣泛聲譽,奠定了他作為英國幽默大師的經典地位。杰羅姆無疑也是一位高產作家,他一生共出版過十部長篇小說,六本短篇小說集,十本散文隨筆集,以及為數眾多的劇本。1927年,在寫完自傳《我的生活和時代》的一年之后,杰羅姆被沃索爾授予榮譽市民稱號,這一年的6月14日,他在家中去世。如今,沃索爾市建有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博物館,以紀念這位杰出的散文家、小說家和戲劇家。
杰羅姆的文字有一種典型的波希米亞-布爾喬亞風格,既幽默潑辣,又細膩哀婉。放肆時嬉笑怒罵,收斂時深情婉轉。機智、雋永、簡潔、優雅,深得英國古典散文的真傳。譯者自知才淺筆拙,不能傳神于萬一,讀者方家,幸祈正之。
好了,接下來該說一說插圖。明眼人一望便知,本書的插圖除少數人物肖像和各篇的尾花(用的是老藏書票),其他全部是英國插圖畫家比亞茲萊的作品。
中國讀者對比亞茲萊應該比較熟悉,早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國內就翻印過他為王爾德的名劇《莎樂美》所作的插圖,一時間模仿者甚眾。1929年,魯迅先生還自費將比亞茲萊的十二幅裝飾畫結集出版,并撰有《〈比亞茲萊畫選〉小引》一文,收在《集外集拾遺》中,文中對這位短命的天才畫家有著相當高的評價。
奧布里·比亞茲萊,1872年8月21日出生于英國南部的布萊敦。原本殷實的中產之家,此時已經敗落了。比亞茲萊從小就體弱多病,九歲時染上了肺結核,這個病此后一直糾纏著他,直到二十六歲那年奪去了他的生命。比亞茲萊十七歲時被送往倫敦,成為一家保險公司的辦事員。眾所周知,小職員這樣的差事對于任何一個天才來說,都不是十分合適。比亞茲萊對這種單調乏味的職員生活也越來越有種挫折感,希望能殺出生活的重圍,找到一條通往藝術殿堂之路。
這條路他當然找到了。1891年,比亞茲萊拜訪了當時拉斐爾前派的教父級人物伯恩·瓊斯爵士,受到他的賞識,并在他的幫助下進入了威斯敏斯特美術學校的夜校進修。這兩個月的學習是比亞茲萊所受過的惟一正式的藝術訓練,他的繪畫技巧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幾乎完全得之于自學。
比亞茲萊最早的作品是《阿瑟王之死》(本書篇頭插圖皆選于此),為他贏得廣泛名聲的是《莎樂美》。他和奧斯卡·王爾德的愛恨交加、曲折離奇的關系,也使他成為一個頗富爭議的人物。
1898年3月16日,比亞茲萊終因折磨他多年的肺病而去世。王爾德聽到訃聞,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他給人生增添了一種恐怖,卻在花一樣的年齡死去,這真令人感到可怕與可悲。”
比亞茲萊和杰羅姆當然沒什么太直接的關系,好在這本小書也不是什么看圖識字課本,我們這樣“拉郎配”,更多考慮的是神韻的契合,以及風格的協調。讀者諸君一邊讀著杰羅姆妙趣橫生的文字,一邊可以欣賞比亞茲萊靈氣飽滿的黑白裝飾畫,用杰羅姆自己的話說,“權當是換換口味可也”。
歷史親歷者的記述
——《紫禁城的黃昏》譯后記
宮闈秘聞,從來都是閭巷之間、茶酒之后的絕好談資,所謂“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銅駝荊棘,浮云滄桑,前塵舊影,娓娓道來。言之者或可無稽,聞之者亦足解頤。古往今來,以此為題材的大小寫家,亦在數不少。或旁搜博采,或道聽途說,妙筆生花,汗牛充棟。但這些作品,大多是局外人、后代人所撰寫,雖不能說是向壁虛構,但隔靴搔癢之譏,總還是免不了的。真正以親歷者的身份,老老實實擔當歷史記錄者的寫作者,則少之又少。這也難怪,不要說宮闈之間,能秉筆為文的本就不多,即或有之,也難免不噤若寒蟬。想想看,事關禁地,有哪個敢太歲頭上動土,為逞一時之快,而招殺身之禍。
從這個意義上講,德齡公主的寫作,就可算是一個異數,而尤為難得了。
德齡(1886-1944),滿州漢軍正白旗人,原籍廣東香山,出生于武昌,在荊州、沙市度過了她的童年時代。父親裕庚是清末三品外交使臣,歷任駐日、法等國公使,母親是法國人。德齡兄妹五人,大哥早逝,二哥勛齡被認為是為慈禧的御用攝影師,德齡行三,四弟馨齡,德齡進宮后,慈禧安排他在萬壽山輪船處工作,英年早逝,容齡行五,中國第一代舞蹈家,1973年去世。
1895年裕庚奉旨出使日本,德齡隨全家在日本呆了四年,期間學習了英文、日文。1899年,裕庚出使法國,德齡又在法國學習了法語。這期間有兩件事頗值一提:一是德齡兄妹和父親一起協助朱迪·戈迪葉(Judith Gautier 1845-1917)翻譯出版了在西方影響極其深遠的中國詩選《玉書》(Le livre de Jade)。另一件事是,德齡與容齡一起被“現代舞之母”伊莎朵拉·鄧肯(Isadora Duncan 1877-1927)免費收為弟子,學了三年舞蹈。1903年,裕庚任期屆滿,率全家回到中國。是年,德齡17歲。在慶親王的引薦下,德齡和妹妹容齡一起進宮,成為慈禧太后的御前女官。接下來,宮里的兩年生活,在本書中有著詳盡的記錄。
1905年3月,裕庚在上海病重,德齡出宮,12月,裕庚病故,德齡以“百日孝”為由從此沒再回宮。在上海期間,德齡認識了美國駐滬領事館的副領事撒迪厄斯·懷特,1907年兩人結婚。懷特從領事館卸任之后,留在中國做新聞記者。德齡則在親友的要求和敦促之下,寫下了她在宮中陪侍慈禧太后兩年的所見所聞。本書是德齡出版的第一部著作,用英文寫成,出版于大清王朝終結的1911年,署名“德齡公主”(Princess Derling)。甫一出版,就立即引起西方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廣泛關注。關于“德齡公主”這個署名,一時間還鬧得沸沸揚揚。有人認為德齡根本不是什么“公主”,這樣署名就有欺世盜名之嫌了。其實,根據宮中舊人的回憶,慈禧70歲萬壽節期間,的確曾懿封德齡、容齡為郡主(即和碩格格),只是英語中沒有公主、郡主之分,一律都叫做Princess,誤會就是這樣產生的。
德齡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定居美國后,先后用英文撰寫并出版了《御香縹緲錄》、《瀛臺泣血記》等多部描寫晚清宮廷生活的著作,在海內外有著廣泛而持久的影響。1927-1928年間,德齡在回國逗留期間,還親自扮演慈禧,演出英語清宮戲。同時又找到小德張等宮中舊人,回憶收集清宮資料。抗戰期間,宋慶齡在香港發起組織保衛中國同盟,發動海外華人華僑同仇敵愾,共御外辱。德齡曾追隨左右,為給抗日軍民籌集經費和物資做出了貢獻。1944年11月22日,德齡在加拿大死于車禍。
德齡的作品,其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它是歷史親歷者的記述,換句話說,這是一份當事人的證詞。作者的胸次襟抱、歷史視野,或不免有所局限,但作為第一手材料,終是彌足珍貴。書中的注釋,均為譯者所加,錯謬亦或不免,讀者幸祈正之。
(秦偉安,男,1963年生,江西九江人,現居北京。有詩歌、散文、隨筆在《上海文學》等刊發表,近來主要從事圖書策劃和翻譯工作。2004年共出版譯著六部。《懶人懶辦法》、《紫禁城的黃昏》分別由商務印書館、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