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國家汽車制造業中敘利亞空白
據當地媒體報道,目前阿拉伯國家每年機動車生產總量為11萬輛,只有埃及 (7.6萬輛)和摩洛哥(2.56萬輛)年產量超過1萬輛,其它如突尼斯(3200輛)、阿爾及利亞(2125輛)、沙特(1800)、利比亞(1500輛)、蘇丹(700輛)和約旦(100輛)等產量規模較小,上述產量合計僅為其需求量的12%,另外88%的需求量均要依靠進口來滿足。
敘靠進口汽車滿足市場需要
敘汽車制造業一直以來是個空白,主要依靠進口來滿足市場需要。據業內人士估計,當地每年對新轎車需求量約為43000輛,皮卡、輕卡、重卡約11000輛,其它車輛如JEEP、MINIBUS等需求量約為2000輛,總計為56000輛。在中國汽車大舉進入敘市場的2003年以前,低檔轎車主要來自伊朗、羅馬尼亞和俄羅斯,中低檔轎車則以韓國和日本汽車為主,如起亞、大宇、現代和豐田、馬自達等??ㄜ囍饕獊碜匀毡抉R自達和韓國大宇、起亞、現代等。表2為2004年當地從各國進口汽車情況。
敘汽車消費具有的特點
1. 該地區生活水平參差不齊,但由于整體生活水平偏低,所以以中低檔車為主。
2. 消費者對價格較為敏感,注重實用性,而品牌的忠誠度較低,對汽車安全性和排放標準均無強制性的要求。
3. 代理商對消費者主要采取分期付款方式(一般為三年),以此作為促銷手段,鼓勵提前消費。
4. 雖然是發展中國家,但消費者汽車消費意識和基礎并不弱于經濟發達國家,所以雖然總體市場容量不大,但市場潛力良好。
5. 由于敘農業占相當比重,所以輕卡市場潛力不容忽視。
敘鼓勵發展本國汽車的新政策
敘政府原來將轎車作為高檔消費品,將卡車作為生產必需品,為此在政策上對前者以高關稅來限制,后者則享受低關稅待遇。隨著改革進程逐漸深入,經濟狀況好轉,以及政府鼓勵投資政策的陸續出臺,從2005年6月份起,敘政府全面調整了汽車消費政策,主要內容有:
1.轎車關稅:排氣量1.6及以下的關稅為40%(原為145%);排氣量大于1.6的為60%(原為255%)。汽車零配件進口關稅為14.5%~15%(原為47%),并允許進口汽車殼體。
2.轎車消費稅:排氣量1.6及以下為30%(原為15%),排氣量大于1.6的為40%(原為15%)。
3.環保稅(新增):這是一項按年計費的稅種,征收辦法如表1。
4.首次在交通局登記的新車還要交納額外登記稅,排氣量1.6及以下的為10000敘鎊,排氣量1.6以上的為25000敘鎊。
5.各種卡車的關稅為29%;大巴為64%。
敘政府也在積極發展本國汽車工業,主要通過與外國公司合作建立汽車組裝廠,其中與韓國KIA公司和伊朗Huodru及Saba的三個合資轎車項目已獲得批準。
與KIA公司合作的項目預計生產能力為年產15000輛,主要銷往敘本地及周邊市場。
Huodru是伊朗最大最重要的汽車制造公司之一,敘方主要合作伙伴為國營的工業部下屬的工程工業總局,項目總投資6000萬美元,已于2004年10月27日正式啟動,有望在2005年底首次推出敘利亞本國制造的家用型經濟轎車。第一期計劃將年產5000輛“SEMEND”牌汽車,之后年產將增至15000輛。
Saba 汽車公司敘方合作方為私營企業Hamishu公司,根據協議,項目投資金額為4500萬美元,工廠設在霍姆斯省工業城,其中敘方Hamishu公司占20%股份,伊朗 Saba 汽車公司占80% 股份。該投資項目分兩個階段實施,年生產能力15000輛,主要銷敘國內市場。
中國汽車在敘市場的布局
經過2~3年的鋪墊,中國汽車從2003年開始全面大舉進入敘市場,目前幾乎涵蓋所有具有自主品牌的轎車和卡車,包括奇瑞、一汽(包括夏利,FAW)、吉利、通田、福萊爾、長安、躍進、哈飛、松花江、東風、江淮、長城、北方奔馳、福田等。
據中國海關統計,2004年我對敘汽車(包括汽車底盤)出口數量和金額分別為19487輛和7151萬美元,比2003年分別猛增了15505輛和5482萬美元。2004年我對敘汽車零配件出口額622萬美元,雖然比2003年猛增了近300%,但這主要由整車出口帶動的結果,總體來說尚沒形成規模。
據敘海關統計,2004年敘從中國進口轎車2903輛,其中吉利570輛,奇瑞2218輛,占敘當年轎車進口量的6.7%。從中國進口卡車12315輛,占敘當年卡車進口量的58%??梢哉f在敘利亞市場2004年是中國汽車的大豐收年,詳見表2。
中國汽車之所以能在短短幾年時間取得以上業績,除了當地市場機會多以外,首要原因是價格低,契合當地市場消費心理。尤其是卡車,價格則要比主要競爭對手韓國低20%以上。另外,微型車也以良好的性價比贏得當地消費者青睞。其次是選擇合適的代理商,他們有實力、具有豐富汽車經營經驗、在當地建有比較完善的銷售和售后服務網絡,并對中國汽車未來發展有信心。
中國汽車在當地市場尚存的問題
1. 轎車產品線單一,產品檔次和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競爭力有限。目前中國轎車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低端市場,包括QQ、吉利、夏利、松花江微型車等,汽車配置低,在中端市場只有奇瑞能有立足之地,整體實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從質量來看,中國汽車的返修率仍然偏高,尤其是發動機性能還存在一定欠缺,耐用性要差一些。這可能與其不適應中東地區炎熱的氣候有關。
2. 配件供應問題。中國汽車配件不僅價格偏高,而且質量不穩定。
3. 缺乏長遠營銷規劃,市場投入不夠,品牌影響力有限。與主要競爭對手韓國、伊朗相比,中國汽車在當地市場屬于后來者,消費者對中國汽車普遍缺乏了解,因此要想進入新市場,并立足于長遠發展,首先要對市場進行深入調查,并制訂出一套有針對性的營銷策略(包括產品定位,品牌形象等),其次需要一定的市場投入作保障。而市場調查工作目前還沒引起我國公司足夠重視,價格上主要采取低價策略搶占市場,在知名度上雖也下了一些功夫,但忽視了如何樹立和提高產品美譽度以及品牌整體形象這一事關企業長遠發展的重要問題。
4. 過分倚重代理商,尤其在售后服務方面,普遍存在重銷售輕服務問題。目前只有少數幾個中國公司在敘建立了自己的技術服務點,幫助代理商培訓技術人員,解決配件供應問題,及汽車日常維修中的難點問題。大部分公司幾乎是不管不顧。雖然當地代理商本身都建有一套較為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但技術人員水平參差不齊,再加上他們對中國汽車的特點還缺乏深入了解,所以維修服務質量和效率無法達到應有水平,難以滿足實際需要,進而影響整車銷售和品牌形象。
5. 國內企業之間相互競爭,中國企業在價格上缺乏“話語權”。由于中國汽車之間差異化不大,都處在同一檔次,而且由不同代理商代理銷售,所以商人為了擴大市場份額,常對中國公司采取多種利誘、壓價等手段,迫使中國公司降低整車和零配件價格,而中國公司面對有限的重疊的目標市場和客戶,不得不接受代理商的不合理條件。據中國海關統計,2004年中國汽車(包括轎車和卡車)平均出口單價為3670美元,同比下降了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