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海關總署對外公布了14家“黑名單”企業。2004年3月又對外公布了69家“紅名單”、58家“黑名單”企業。今年又評定出139家進入“紅名單”和68家進入“黑名單”的企業。
海關總署有關負責人表示,此舉有利于規范企業進出口行為,促進企業誠信守法自律,提高海關管理效能,營造健康和諧有序的進出口環境。
紅名單范圍和標準
1.評定范圍
在海關注冊登記的生產型進出口企業(2005年擴大到所有企業)。
2.評定標準
被海關評定為適用A類管理;自2001年1月1日以來已通過海關稽查,模范遵守海關法律、法規、規定,積極配合海關管理,進出口行為規范,在全國海關無走私、違規記錄;同期在當地商務、工商、稅務、外匯、銀行等部門亦無違法、違規等不良記錄;2002年度進出口額在1億美元以上。
黑名單范圍和標準
1.評定范圍
在海關注冊登記的各類外經貿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
2.評定標準
2001年度至今,被判走私罪并生效的。2000年度至今,走私案值超500萬元,或連續走私2次以上,由海關作出行政處罰并已生效無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情事的,或雖有復議、訴訟但維持原決定的(2005年改為:違法行為發生在2002~2004年度)。
對列入“紅、黑名單”進出口企業的監管措施
“紅、黑名單”將全部進入海關H883或H2000通關系統。
對“紅名單”進出口企業在全國海關提供以下便利:
1.在海關業務現場設專門窗口,優先辦理貨物申報、查驗和放行手續;并應企業要求,優先實行“門對門”驗貨。
2.對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可實行海關派員駐廠監管或計算機聯網管理。
3.對按規定允許擔保的貨物,海關憑企業提交的保函驗放,免收保證金。
4.對企業進口海關必檢商品目錄中的商品可免予取樣化驗。
5.為企業優先提供EDI聯網報關的便利。
6.加工貿易企業,且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海關可不對其實行銀行保證金臺帳制度:
(1)實行海關派員駐廠監管或與主管海關實行計算機聯網管理保稅工廠的;
(2)從事飛機、船舶等特殊行業加工貿易的。
列入“紅名單”但不符合上述二項條件的企業,海關仍實行銀行保證金臺帳“空轉”制度,其進口限制類商品的,也免繳保證金。
對“黑名單”進出口企業實行包括以下措施在內的重點監管:
1. 對按規定允許擔保的貨物必須提交保證金。
2.是加工貿易企業的,不予辦理新的加工貿易合同備案。
3.對其經營活動列入稽查重點。
4.進出口貨物逐票開箱查驗。
5.按有關規定暫停企業報關資格,或暫停企業載運海關監管貨物業務資格,暫停企業保稅存儲業務資格。
6.情節嚴重的按有關規定取消企業報關資格,或取消企業載運海關監管貨物的業務資格,取消企業保稅存儲的業務資格。
7.降為D類。
8.將有關情況通報商務部等部門。
以上監管措施,可進一步解析為:
經進入“紅名單”的企業申請,對應當查驗又不便在通關現場實施查驗的進出口貨物,海關將優先派員到企業生產或裝卸環節實施查驗。此外,海關還將對其優先予以安排在非工作時間和節假日辦理加急通關手續、免予化驗企業進出口“海關必檢商品目錄”中的商品、優先辦理企業注冊登記換證及報關員注冊登記手續、實施“先放后稅”的便利措施(海關在企業進出口的貨物審結后先憑稅款擔保予以放行,隨后企業在海關填發稅款繳款書之日起的15日內繳納稅款)、優先辦理進出口商品歸類和化驗手續、優先辦理加工貿易網上備案、變更、報核等手續以及提供其他便利措施。
對于進入“黑名單”的企業海關將對其重點監管,將其調整為D類管理,不予辦理新的加工貿易合同備案,對降為D類前已經備案的加工貿易登記手冊,提高日常核查率,核銷時下廠實地核查;進出口貨物逐票開箱查驗;對其經營活動列入稽查重點;按規定暫停或撤銷企業報關資格、載運海關監管貨物業務資格、保稅存儲業務資格;對其進出口貨物的價格、歸類、原產地等稅收要素實行人工專業重點審核,且必須在在繳納稅款或提交足額稅款擔保后方可放行貨物;對進口減免稅貨物的,實施減免稅后續重點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