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04年底日本發行量最大的報社朝日新聞社在華南設立廣州支局。2005年5月,在中國生活了8年的“中國通”——廣州支局局長鈴木曉彥,親臨全球最大的空調基地——格蘭仕空調中山基地投產的現場,體驗“中國制造”的活力。在切身感受之后,他就有關熱點話題采訪了格蘭仕集團總裁梁昭賢。在此,讓我們看一下外國媒體對中國制造的關注。
基本戰略:集中聚焦,打穿做透
鈴木曉彥:格蘭仕的基本戰略是什么?格蘭仕為何選擇微波爐和空調這兩個領域?
梁昭賢:格蘭仕的基本戰略,就是走規?;?、集中化、集約化、專業化道路。選擇微波爐與空調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
1、從產業屬性看,這兩個家電產品適合做長線,適合做大規模制造,能充分發揮中國制造的比較優勢;2、從產品看,這兩個產品都是全球化、標準化的產品,市場潛力大,成長空間大;3、從區域經濟來看格蘭仕所在的珠三角順德是全球家電的制造基地,產業聚群集中,配套能力強,產業鏈發達,技術、信息、人才集中,有利于學習創新。
擴張節奏:從“生產車間”走向“董事會”
鈴木曉彥:格蘭仕在發展過程中如何掌握自己的市場?如何把握企業擴張的速度?
梁昭賢:格蘭仕的品牌戰略是立足中國、面向世界。不僅考慮市場的份額,還有品牌的影響力,格蘭仕在中國市場是逐步發展起來的。在海外市場格蘭仕卻是另一種方式,加強與大品牌的分工合作,我們先做OEM,用這些大公司的品牌、網絡來支撐我們的全球銷售,通過做OEM,通過合作,我們可以學到先進的技術、管理理念等等。在全球一些大的優秀公司面前,格蘭仕扮演“生產車間”角色,然后一步步走向“辦公室”與“董事會”,格蘭仕不是不做品牌,而是先定好位,做好自己在國際分工中的本職工作,讓原來的競爭走向競合。格蘭仕自2002年開始,發起向豐田學習的熱潮,“制造學豐田,干毛巾里擰出水”,就是標準化、精細化、科學化、準時化的生產管理,現在我們的供應系統,甚至是銷售系統也在學習。
合作原則:像選新娘一樣選伙伴
鈴木曉彥:格蘭仕如何在策略上發展自己的品牌?如何選擇戰略合作伙伴?如何發展自己的技術核心?
梁昭賢:產業鏈上的上下游關系,不能只是買賣關系,而是伙伴關系,或者說是婚姻關系,就是要像選新娘一樣選合作伙伴,具體如以下幾個指標:一是品牌的影響力,二是資金與技術的實力,三是與格蘭仕能保持共同的價值觀,四是學習與創新的能力。只有這樣的婚姻才能長久,從而達到優勢互補,找到共同語言,形成四個共同體:1、利益共同體;2、成長共同體;3、行動共同體;4、事業共同體。
格蘭仕從1999年開始,就從銷售收入中抽取3%~5%的資金投入技術的開發,僅微波爐的核心技術磁控管一項,我們已經投入了6~7個億的人民幣,現在我們已經掌控了微波爐磁控管的核心技術,并成為行業的標準。格蘭仕加強對核心技術的掌控,主要是保證自己的經營安全,但不是追求完全配套,我們只在關鍵環節上配套30%左右,與上游供應商的利益不會形成沖突,反而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盡管我們微波爐磁控管做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但到目前為止,我們完全配套的只占總數的30%~50%。
經營理念:十年只做一件事
鈴木曉彥:格蘭仕在中國國內與海外自由品牌比例如何?
梁昭賢:在國內格蘭仕的品牌是100%,而在海外,格蘭仕的自有品牌只占30%左右,我們要爭取全球資源,先打造制造品牌,有了一定基礎,才能打造商業上的品牌。
鈴木曉彥 :格蘭仕有沒有想過收購其他國外的品牌?格蘭仕會不會這樣?
梁昭賢:有機會的話可以大膽去嘗試。如果涉足的產業過大,我們不會考慮。格蘭仕用十年做好一件事,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專業化心態去搞制造,現在微波爐做到世界第一,下一個就是沖擊空調世界第一。人的時間、精力、資源都是有限的,因此要善待我們的資源,實現有效資源最大化。
中國制造:像牛一樣辛勤工作,像狼一樣尋找機會
鈴木曉彥:目前,格蘭仕面對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梁昭賢:我覺得,格蘭仕目前最大的挑戰是如何保持一種再創業的激情,如何保持一份居危思安的心態。不斷加大資源的投入,培育核心競爭優勢,打造學習型團隊,搞好人得經營,所以,我們不斷加強培訓,保持企業青春活力,不能止步不前,故步自封,我們還需吸收更多、更新的元素來促進企業的持續發展,我覺得可以用這樣一句話形容,盡管我們比較傳統,但絕不保守。
鈴木曉彥:你如何看待廣東民營企業實力?如何看待“中國制造”和中國品牌的的發展前景?
梁昭賢:廣東民營經濟是中國民營企業的一大代表,產生了許多優秀的企業,比如華為、美的、格蘭仕等等,它們在規模上、技術上、品牌上、海外出口方面都有優勢。有關“中國制造”的說法可能有不同的解釋:有的是中國價格,有的是世界工廠,但我理解的“中國制造”的含義就是像日本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樣奮發圖強,以價廉物美的競爭優勢狂風暴雨般地沖向國際市場,像牛一樣辛勤工作,像狼一樣尋找機會。中國品牌還有許多功課要做,“世界工廠”是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經階段,但不能滿足于這一階段。中國制造業要進行四大轉變:一是從模仿到創新的轉變;二是從工廠到市場的轉變;三是從重生產到重設計的轉變;四是從貼牌到創牌的轉變,最終將“中國制造”打造成像“絲綢之路”、“四大發明”這樣有中國概念、有中國文化、有中國符號的大品牌,在全球產生影響力和輻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