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當今世界的科技強國,高技術產業規模與科技競爭力均居世界第一;也是全球高技術產品流通的重要集散地,其高技術產業貿易量占世界高技術產業貿易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探討美國高技術產品(ATP)國際貿易態勢,對于旨在培植高技術產業的國家和地區來說,可以明晰美國高技術產品市場行情與發展趨勢,并依此做出準確定位,對未來的產業發展和市場營銷都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
ATP國際貿易的時空特征
1.貿易規模
1989年以來,美國高技術產品國際貿易的規模逐年擴大,并于2000年達到峰值4494.77億美元,年均增長10.16%;當年美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總值在全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中占的比重為22.51%。2000年之后,美國高技術產品國際貿易規模有所縮減,到2002年已降為3737.16億美元。但2003年略有回升,達到了3872.39億美元;2004年,美國高技術產品國際貿易總額繼續增加,達到4399.32億美元,占當年全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的19.30 %。與2003年同期相比,貿易規模增長了13.61%,反彈勢頭愈加強勁(圖1)。
在出口方面,1989~2000年,美國高技術產品的出口規模不斷擴大,2000年達到峰值,此后有所下滑,近兩年以來開始回升。2004年,美國出口的高技術產品總值為2014.54億美元,同比增長11.79 %。
在進口方面,1989~2004年美國高技術產品進口規模的變化趨勢與出口的基本相似。2004年,高技術產品進口總額為2384.78美元,同比增長15.19%。
從貿易平衡的情況來看,作為科技強國,高技術產品似乎應該是美國貿易順差的主要創造者,但實際并非如此。1989年以來,美國高技術產品貿易對抵消貨物貿易逆差的貢獻越來越?。▓D2),2002年也成為具有貿易逆差的產品。2004年,美國高技術產品貿易逆差為370.24億美元,占同期美國貨物貿易逆差的5.56%。與2003年同期比較,貿易逆差規模增加了38.04 %。
2.商品結構
美國將高技術產品劃分為十類,即生物技術、生命科學、光電子、信息通訊、電子、柔性制造、尖端材料、航空航天、武器和核技術。就其出口結構而言,具有相對集中的特征。尤其是2002年以來,信息通訊、航空航天、電子產品出口值約占全部高技術產品出口總值的80 %左右,但上述三類產品出口貿易額在全部高技術產品出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呈連續小幅下降趨勢。
近年來信息通訊產品在進口產品中一枝獨秀。2004年,其進口貿易額達1325.4億美元,約占高技術產品進口總額的55.58 %。生命科學、電子、航空航天等三類產品在高技術產品進口貿易中也占有相當的份額,同期三類產品所占的比例分別為13.75 %、11.51%和9.99 %。
2002年以來,美國高技術產品國際貿易中具有逆差的產品包括生命科學、光電子、信息通訊、尖端材料與核技術等五類,而生物技術、電子、柔性制造、航空航天和武器等產品則具有順差。2004年,除核技術產品的逆差和電子產品的順差下降以外,其余高技術產品貿易差額規模都有所擴大。對于存在逆差的產品而言,差額增幅較大的為光電子產品(54%)、尖端材料產品(38%)、和信息通訊產品(29%)。而具有貿易順差的高技術產品中,生物技術產品順差規模增長率為161%,柔性制造產品為158%,武器為32.58%。
3.區域結構
自2002年以來,中國、日本、墨西哥、加拿大、韓國、馬來西亞、臺灣、新加坡和英國等一直是美國重要的高技術產品貿易伙伴,其貿易額占美國高技術產品國際貿易總額的67%左右。根據統計數據分析,美國高技術產品國際貿易的區域結構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1)多元化市場格局。這從兩方面得以體現:其一,主要市場空間分布廣泛,遍及亞洲、北美洲和歐洲;其二,從整體上看,主要市場的份額占有較為分散,最高值基本保持在10%左右。
(2)空間集聚性。美國高技術產品一半以上的市場位于太平洋沿岸,尤其相對集中在太平洋西岸的東亞地區。
(3)從經濟發展階段看,高技術產品流動的源地和目的地以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為主。
(4)第一大市場與第十大市場的份額僅差8個百分點,而且位次相鄰市場的差距在0.12~2.96個百分點左右,彼此間貿易實力相當,競爭較為激烈,市場重新洗牌的概率相對較高。
(5)高技術產品重要的進口國往往也是大的出口國,方向集中的“大進大出”是美國高技術產品貿易的又一顯著特點。
影響因素
1990年以來,美國高技術產品國際貿易之所以呈現如此的發展態勢,主要是技術進步、經濟周期、市場需求和政府干預互動的結果。其主要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1)1990年初期,克林頓政府提出了《國家信息基礎結構:行動計劃》(NII),加強對信息技術科研創新的支持力度,掀起了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技術創新浪潮。這次浪潮引發了技術、制度和市場等全方位的創新局面,美國在此次創新中的領先地位支撐了其20世紀90年代超常規的經濟增長。同時,信息技術也極大地推動了其他高技術產品的發展以及美國產業結構的高科技化。基于技術壟斷和產品差異的比較優勢,加之國際化生產使成本大大降低,在巨大的國際市場需求下,美國高技術產品國際貿易蓬勃發展。(2)進入2000年后,隨著技術的普及與擴散,全球產品供給能力不斷增加甚至過剩,成本優勢成為市場競爭的主要優勢,成本差別決定貿易走向。國際分工中更多低成本國家的加入,使得美國的信息產業面臨嚴峻的成本競爭,全球范圍內對信息產品的需求因供給方的增多而趨于飽和,美國的國際市場空間開始縮小。與此同時,其他高技術產品的國際貿易也不同程度地經歷類似的情況。(3)近年來隨著美國經濟復蘇,積極推動新一輪技術創新活動,國際貿易規模又有所回升。(4)另外,從美國高技術產品貿易平衡的角度看,美國在某些領域及區域實行的技術產品出口管制政策,對高技術產品出口的人為地限制,以及美國本土公司業務外包現象的增多使美國高技術產品的進口相對增加,是美國高技術產品貿易逆差出現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發展趨勢
基于近年美國高技術產品國際貿易和國內外環境的發展狀況,預計近期美國高技術產品國際貿易的規模和速度總體上將會呈現平穩增長態勢,商品結構和區域結構基本保持目前的格局,不會發生質的變化。綜合考慮美國所面臨的國內外形勢,在相當時期內,反恐仍然是其全球戰略和國家安全戰略中的最優安排,高技術產品國際貿易的政策控制依然嚴格,研發活動的加強對市場化的推動作用并不明朗,因此美國高技術產品國際貿易逆差的狀況仍將繼續存在,并有進一步擴大的可能。對于美國高技術產品的貿易伙伴,還主要是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但針對不同的高技術產品,源地和目的地將有一定程度的改變。從具體產品來看,信息通訊、航空航天、電子、生命科學、生物技術產品等依然是主要的貿易產品。除生物技術產品以外的其他高技術產品的國際貿易發展速度變化較大。2001年,美國產業界和研究機構對生物技術相關領域的研發支出為164億美元,約占美國工業研發總支出的10%,核心主要集中在生物藥物開發。隨著研發投入呈兩位數的速度增加,加之生物技術產品在治療慢性疑難病癥和改善生活福利等方面的重大貢獻,國際市場對此需求強勁,因此,生物技術產品出口可能繼續保持穩定增長趨勢,而其他高技術產品的高度集成性和高度敏感性決定了它們與國防領域有著不同程度的相關性,所以貿易發展速度變化較大,容易受到偶然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