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總部經濟在全國各大城市風起云涌之際,一場全國性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宣傳工作也廣泛拉開。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明顯存在著市場經濟秩序不規范的問題,不少領域大量的虛假廣告、價格誤導、制假售假、盜版侵權、惡意違約、拖欠貨款、走私騙匯等違法違規行為肆掠橫行,并對每年經濟發展造成了數千億元的損失和許多難以估量的非物質性損失,甚至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阻礙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最終也嚴重制約企業自身的發展。中國經濟要持續健康發展,社會要和諧共處,必須高度重視和實踐信用經濟原則和規律,信用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石。對企業而言,信用是通行證,也是生死攸關的生命線。失信,或許得利一時,但那是對企業生命的透支,守信,方可長久獲益,做百年老店。增強全社會的誠信意識,倡導誠信興商,加快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是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戰略任務,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9月1日,由全國整規辦、中宣部、商務部、國家發改委、海關總署、工商總局、稅務總局、質檢總局、外匯局和中國消費者協會等部門和單位舉辦的“誠信興商宣傳月”活動開幕式暨“倡導誠信興商、共建和諧社會高層論壇”在北京隆重舉行。活動目的在于貫徹落實2005年全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工作要點和國務院關于開展打擊商貿欺詐專項行動的工作部署,普及信用知識,增強全社會的信用意識,營造誠實守信的社會氛圍。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全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領導小組組長吳儀為宣傳月活動發來書面致辭,她說,開展誠信宣傳教育是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工作的重要內容。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經濟交往的基礎,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誠信則是信用經濟的基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誠信經營就是生產力,就是競爭力。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蔣正華出席會議并致詞。他說,全國人大高度關注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工作,高度關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問題。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信用體系建設,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也需要完善信用環境。
全國整規辦主任、商務部副部長張志剛指出: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不僅是百姓修身持家之本,企業創業發展之道,更是整個國家安邦興國之策。沒有信用,就沒有秩序,市場經濟就不可能健康發展。如果讓坑蒙拐騙、商業欺詐、合同違約、惡意逃避債務、偷逃稅款等信用關系紊亂現象發展下去,不僅會侵蝕經濟發展健康肌體,影響經濟發展,而且會毒化社會風氣,敗壞社會公德。倡導誠信興商,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新秩序的治本之策,也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必然要求,更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信用經濟要在全社會推廣實踐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可喜的是,我們許多企業已經積極行動起來并貫徹到企業文化建設中去,本次論壇上,中興通訊公司等企業負責人就企業誠信建設發表演講。地方省市領導也圍繞城市信用建設發表講話,甚至提出了很好的信用建設機制。如江蘇省在信用建設中在道德和法律的灰色地帶建立起的“黑名單”制度開始全面實施。我國海關發布的外貿企業“紅黑名單”監管措施同樣是一個得力的好辦法。
在我國的實際經濟建設中,信用缺失已經成為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也制約了本應高度釋放的信用消費經濟。中國經濟發展只有和信用徹底地結合起來,中國經濟建設的肌體才能完全健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