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21日晚間,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關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公告猶如平地一聲驚雷,宣告了在中國實施了50多年的盯住美元匯率制度時代結束,此后的中國進入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時代。
我關心匯率問題是從在街上看到倒賣外匯開始的。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1994年1月1日匯率并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次性從5.8:1貶值到8.7:1。那時很多銀行門口都有神神秘秘的倒匯人,他們都在兜售美元,比價大約是10:1左右,最高的時候也有11:1以上的。不少人需用美元就是從這些販子那兒買的,雖然有當時美元緊缺的原因,但人民幣被高估是顯而易見的,盡管已經從5.8:1調整到了8.7:1,而市場產生的匯率可能是10:1左右。
本幣被高估就會產生進口的畸形和出口的困難。大批人員涌入進口市場,只要有批文就能賺大錢,只要做進口就能賺大錢,而當時出口卻困難重重。國家和地方為了推進出口導向的政策,紛紛給予各種出口補貼,盡管這樣,出口常常還是政策性的,是與虧損聯系在一起的。
時過景遷,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搞活經濟,投資市場早于資本市揚全面開放,大量引進技術,不斷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改造,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也不斷提高,雖然有管理的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沒有體現出人民幣幣值的變化,但實際上是在不斷升值。不經意間,那些賣美元的販子早已無影無蹤,幾經變化,我國商業用匯和出國生活用匯已經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各種方式解決。進口再也不是包賺不賠的買賣,商店里的進口產品因為價高而無人問津,而出口則成為誘人的蛋糕。雖然國家取消了所有補貼,國際通行的退稅制度也在不斷調整,但出口依然高奏凱歌,特別是外貿權放開后,大批中小企業加入到出口的行列中來,將用低廉勞動力凝固的產品,依靠價格優勢大量出口。顯然,現在人民幣實際上已經被低估了!
出口洶涌,進口受阻,造成了巨額的貿易順差,給西方國家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央行平均每個工作日要購入10億美元盈余,每半個月央行新增的外匯儲備就相當于1990年全部的外匯儲備,這給國家造成了很大的負擔。
從出口角度來講,如果說人民幣對美元從5.8:1調整到8.7:1是調低勢能,釋放動能的話,那么今天,當出口連年以30%的超高速度增長的時候,是我們積聚動能,轉化成勢能的時候了,這次匯率調整正是這種轉化的開始。更重要的是,我們國家正在建立一種更好的機制,使這種動勢能的轉化自動進行,讓市場來發現一個合理的度量。也許有一天,我們對美元的幣值會重新回到5.8:1的比例,實現一個大的循環,但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循環,而是整個國家勢能積聚到一個新的高度,螺旋上升的循環。
人民幣對美元還會不會升值?國內外普遍的看法是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還沒有調整到位,人民幣還會升值。人民幣將會在什么時候升值?以什么形式升值?幅度會是多少?這在近期可能還是一個未知數,但對機電出口企業來說,此次人民幣升值2%,雖然沒有實質的影響,但已經敲響了警鐘,出口企業從此要有匯率變動的概念,要把匯率風險計入出口成本,要利用各種規避匯率風險的工具,以保證出口企業的繼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