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盛夏,有些人易出現全身不適,如頭暈頭痛、倦怠乏力、心煩多汗、不思飲食、胸悶氣短等一系列癥狀,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疰夏”。該病有著明顯的季節性,具有周期性發作的特點。每當夏季來臨或氣候炎熱之時,常出現上述癥狀,夏季過后則病情緩解或自愈。
許多肥胖的女性覺得“疰夏”是一種自然減肥的方法,所以,即使夏季出現了癥狀也不注意治療,反而繼續減少飲食,以此減肥。可以肯定,這種做法是絕對錯誤的。
疰夏的發生主要是由于人體體質較弱,神經中樞調節功能下降,胃腸血管血流量相對減少,排出大量鹽分而導致體內缺鹽,腦部血流量減少因而缺氧等,加之夏季睡眠不足,體力過度消耗而感到疲憊不堪。所以,不積極治療會損害健康,同時對皮膚健康也是一種妨礙。
中醫認為,疰夏主要是因為素體虛弱,又感暑熱之邪,津液耗傷。暑熱之邪多夾濕侵犯素體氣虛之人,最終濕困脾胃,邪耗氣陰。
預防疰夏
由于疰夏的發生與體質有密切關系,因此預防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需保持室內通風陰涼。不要害怕天氣炎熱,多進行一些健身運動,以提高對外界氣候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改善體質。
其次,要調節飲食。可常服一些消暑食物,如西瓜、荷葉粥、綠豆粥、冬瓜湯、米仁湯、烏梅湯、綠豆米仁湯、赤豆百合粥、白扁豆湯等。此外,還可用中成藥預防。脾胃癥狀較嚴重者,如出現食少、胃脹、乏力、大便不調等反應,可在春末夏初或剛入夏時,服用香砂六君子丸,每次6克,每日2次,連服10天~15天;倦怠乏力,出汗較多的患者,可服用補中益氣丸或生脈飲,每日2次,每周2次~3次即可;以往有反復夏天發作病史的人可用六一散30克、荷葉15克煎后稀釋代茶飲;體質虛弱的患者可用太子參9克,紅棗9枚,加冰糖適量,煮成參棗湯飲服,以增強體質,也可用草果仁9克、烏梅9克、甘草3克、生姜3克煎服,以預防疰夏的發生。
另外,針灸也是治療疰夏不錯的方法。在夏季來臨之際,常灸足三里、中脘、天樞、脾俞、三陰交、關元等穴位,每次取2穴~3穴,每穴灸10分鐘左右,也可預防疰夏的發生。注意,一定要請正規的中醫師治療。
治療疰夏
★癥狀較輕——飲食調理
如果已經出現疰夏癥狀,也不用擔心。癥狀較輕的人,只需注意飲食調理即可。首先應多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B族、C的易消化食物,如魚、瘦肉、雞蛋、豆制品等,以補充人體在夏季過度消耗的能量;其次,若食欲欠佳,可多食些瓜果,尤其是西瓜,可以起到清涼解暑的作用。同時,注意適量飲水,少食油膩難消化的食物。
此外,還可用藿香12克、佩蘭12克、薄荷6克、青蒿10克,煎沸后加水稀釋至1500毫升代茶飲,也有很好的效果。
★癥狀較重——祛濕健脾
至于疰夏癥狀較重的人,可以結合中藥湯藥治療。中醫治療疰夏大致有兩個原則,一是祛濕,二是健脾。
1.濕熱內蘊:患者多出現神疲乏力,倦怠欲寐,頭暈脹頭重,胸脘痞悶,不思飲食,惡心,肢體困重,口黏,口渴不欲飲水或少飲,苔膩,脈濡。
治擬:健脾化濕。
方用:藿樸夏苓湯和六一散加減。方為杏仁6克、淡豆豉6克、藿香12克、佩蘭12克、寇仁6克、生米仁15克、半夏9克、厚樸6克、赤苓15克、豬苓15克、澤瀉15克、滑石30克、生甘草6克、神曲15克。
2.脾胃虛弱:可出現體倦、乏力、嗜臥、不思飲食、面色蒼白,大便不調、苔薄白,舌質淡,脈細無力。
治擬:健脾益氣化濕。
方用:補中益氣湯加味。黃芪30克、白術15克、陳皮10克、麥冬12克、五味子9克、太子參20克、甘草6克、當歸10克、大棗10枚、白扁豆12克、白茯苓15克、半夏9克、砂仁6克、神曲15克。如還有舌苔膩的癥狀,可加藿香12克、佩蘭12克。
此外,也可選用一些中成藥,如仁丹、生脈飲、甘露消毒丹等。藿香正氣水對預防和治療疰夏都有很好的療效,可在夏至以后,每隔15天喝1瓶(10毫升),一直持續到秋涼,可以防止疰夏的發生。年老體弱者和兒童酌情減量服用。已發生疰夏者,每天喝1瓶,連用5天為1療程,效果明顯。
若以上治療未能奏效,患者還伴有多汗、惡心嘔吐等癥狀,可結合西醫治療,并及時補充含鹽的清涼飲料。
夏天體力消耗大,更應該多補充水分、食物,以增強體質,千萬別把痊夏當成減肥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