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在城鄉各地一瞬間刮起一股“接送學生風”。這股風來勢迅猛,且愈演愈烈。隨之,便是“父母陪讀潮”的興起。家長把子一女做為“歷史文物”重點保護,這無疑是新形勢下出現的一種新的社會現象。對此,開始我曾一片茫然百思不得其解一旦真的加入了“接送”大軍,還真有了全新的感知。長者像是株長青樹,為子女遮風避雨,靠無聲的語言和無私的奉獻,架起了心靈溝通的橋梁。其實,對于老者而言,也是收集點滴快樂、彩繪平淡生活、盡享天倫之樂的一個最佳選擇。
今年,我的孫子上初一,孫女念小學五年級。而我在這個年齡段,從來就沒有靠長輩接送上學的想法,有的只是獨來獨往,來去匆匆,但稀里糊涂地也念完了初中。那個年代里初中畢業生在村里也算是個文化人。時代不同了;前后就是不一樣。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些家庭開始有了錢,一些人由于年齡原因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也有了空閑,加之,現在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子女,“嬌生”必然會“慣養”。從此,孩子便成了父母的掌中寶,更是祖輩掌中的寶中之寶。由于長者對子女的關愛,護雛之心難改,望子成龍之心不變,無疑使孩子從小養成了生活上的依賴性。在當今社會和家庭相互依存的大環境中,一些社會不安定現象時有發生,這就促使了家長把對子女入托、上學接送、陪讀,做為一種安全防范舉措,并變成了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和自己應盡的義務。久而久之;便自然形成了“接送風”和“陪讀潮”。盡管我是一個入伍時間不長的“新兵”,但個中的感受頗多、體味悠深。為了樹立一個當爺爺的偉大形象,我專門配備了自行車、涼帽、墨鏡、水杯和馬扎,可以說有備無患,萬無一失。可是,人世間的事情往往都是越想把事做好,卻往往事與愿違,有時還要出偏差。
正值盛夏的一天下午,離放學的時間大約不到20分鐘,我就整裝出發,帶著早已備好的雨具,徒步去學校接孫女放學回家。但天有不測風云,轉眼間,空中烏云密布,一個振耳欲聾的驚雷響過后,雨水似瓢潑從天而降,我撐著的一把雨傘被大風掀翻,我一邊把雨傘扶正,一邊一步一挨地走到校門口。這時的校門口像塊磁鐵吸引著眾多接學生的家長,他們有的手中拿著備用傘,身上披著雨衣,有的打著傘,手里拿著備用的雨衣。風雨中各個面帶焦慮和不安,當放學的學生像潮水般的涌出后,都在用聚精會神的目光搜尋著各自的目標。我的心情也和眾人一樣企盼著孫女早早出現在我的面前。讓人遺憾的是,我日常接送孫女總是在約定的生活小區大門口,而這次擔心孫女被雨淋,一反常態,到學校門口等侯,我以為近距離可以產生驚喜,萬萬沒有想到帶給我的是一場虛驚和恐慌。因為在雨中蜂擁而至的孩子們,個頭、模樣、服飾都相似,盡管我瞪大眼睛細心找尋,卻始終未能發現我的孫女。因為她在約好的地點找不到我就徑自回家了。我看著三三兩兩的孩子們在大人的陪伴下有說有笑地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去了,心中頓時升起幾分自責;我只好踏著泥濘的路無功而返。回到家中,我總覺得對不住孩子,帶著愧疚的心情給孫女打了個電話,說明原由,向孫女深深地道一聲對不起。當然孩子還是理解老人的心,雖然我做了差強人意的事兒,但并未傷著互通的心,這也是我的一種滿足。
還有一次,我去接念初中的孫子回家;由于提前半個小時到了學校門口,加之盛夏的天氣,酷熱難耐。為了打發時間,減少烈日曝曬,我便在學校院墻外找了個陰涼處,支好車子,放下馬扎,取出水杯,掏出香煙,悠然自得地欣賞著曠野里的迷人風光。這時,耳畔突然響起一個農婦的喊聲:“大姐,你走了招呼著我呀!”我放眼四周,在無垠的田野里,只有一位中年農婦在緊張地勞作,根本沒有其他一個人影。我開始意識到,是這位農婦無意中發現一個頭戴涼帽;又帶著墨鏡的陌生人,心生恐懼后,便聲東擊西地虛張聲勢一番。我頓覺是對我不信任,為打消她的疑慮,我站起來主動搭訕:“大嬸子忙著呢,你好么把我當成壞人了吧,你放心吧,我是接學生的。”她當時還是不放心地向我提出質疑:“接學生為啥不在學校大門口等?”我耐心地解釋說:“大熱天在門口等,熱得透不過氣來,找個涼快地方熬個時候。”這位純樸的農婦聽了我的講述后,不好意思地笑了,因為她錯怪了我。為接孫子而鬧出了一場啼笑皆非的笑話。也難怪,當今這個世道,偽君子有之,行騙詐騙的有之,圖謀不軌的有之;攔路搶劫的有之,在人們的眼神里總是凝聚著“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不可有”。
在歲月如歌的今天,孩子是家庭生活的全部,他們心中裝著未來與希望、成功與輝煌。為了孩子們憂而憂,為孩子們樂而樂是長者的天職,我從不滿足“看庭前花開花落,想過去宦海沉浮;望空中云卷云舒,思未來深居簡出”的簡單生活模式。把自己融入子孫中,視他們為朋友,理解和尊重他們的意愿,為孩子們健康成長推波助瀾。其實,這就是愛,也是不可復制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