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文學藝術作品;它的功能最終是:通過文字藝術的特殊功能感動人,通過人物描寫所在的經歷、情節來感染人,最后是這些典型人物的思想、人格、人品來教育人。說穿了就是“勸說”,如果你還是一個人的話,應該怎樣做人?!
吳越先生前后花去三十年工夫和時間來鑄成《據蒼山恩仇記》這部大作(2005“年3月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四冊200萬字),我看不光是這一目的吧。教化人是一切作家、藝術家的共同目的。一部作品的好壞,從宏觀上說,我認為這就是標準,而且是唯一的標準。所以說;吳越先生這部作品是一部成功的優秀作品,無須用什么“四大文學名著”來比擬。因為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獨立性的,即同一時代的作品都尊重歷史,不脫離歷史,更注意所寫人物的特定歷史背景,這是任何一位寫作者必須尊重的。吳先生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
梁山英雄好漢的后代,以《后水滸》之后人再次造反,吳先生的筆下太平軍將領第二次造反,最終都逃脫不了一個“失敗”。以悲壯而落幕。這就是特定歷史背景,特定歷史人物的必然結果。所以在書中,這方面吳先生把握的很好。因為好的作品是現實主義的,決非理想主義寫作。過去對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寫作有所誤解。往往把小說中人物有理想主義思想的小說就說成是理想主義寫作。我這里說的是指作者而言,決非對作品中人物是否有理想主義而定。
封建主義的“順者存,逆者亡”,無論“逼上梁山”、“太平天國”的起義造反也好。都是封建社會暴君污吏們逼出來的結果。無論林沖教頭,還是仁義天下的財主盧俊義,吳先生筆下的吳立,本沒到被逼到走投無路,斬盡殺絕之境,這些善良的人物是不會走上“造反”之路。不造反是死,造反也是死,當然選擇后者,還有一線生之希望,這就是人性的一種共同所在。小說是寫人的,人物的鮮活,人物性格的個性表現,共性與個性的有機配合表現,作為寫社會底層的吳先生給我們走出了一條新路,這也沒有白費了吳先生三十年的光陰。這也給我們文學界提出了一個新的啟地名人寫的小說可以成為名著,不是名人寫的小說也可以成為名著。關鍵在于如何選材,配搭人物,構思情節,從藝術的角度,認真、細致、嚴肅地來指導人物內心世界,刻畫人物鮮活形象,特有的個性,選擇能催人淚下的故事,從大段小節。都能看出吳先生確實下了一番大苦功,所以,才能獲取成功。
教今人怎樣做人,這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任何一部作品的問題。吳越先生以自己長期人生經歷,以豐富的文學知識,始終把教育人貫穿在其中,尤其是當一個人處于逆境或絕境之時,怎樣做人,提出了新的思考,這就是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
人生教育中,做人是人生中第一大事,也是社會的第一件大事。如何做人,怎樣做人,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是一個人如何生存的首要問題,也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存在問題。尤其是國家提出要建構和諧社會,這就更道出如何做人,做什么樣的人的重要。
中國古代圣賢先哲對做人早有說教:“人皆司以堯舜”。“當官不自憤,必敗官爾”,“后生不能忍之后,不足以為人”,“要做好人”。這些做人的教誨。一直在激勵著人們的道德修養,完善著人們的人格操守,不斷提高人們的人生規范,實現著人們的價值觀的尊嚴。歷史是一面公正的鏡子,我以反思歷史經驗:“亡國之家”;“改朝換代”,都是不會做人的結果。吳先生的小說,教我們怎樣做人下了很大功夫,費了不少心血,所以是一部教育人生的教科書。
胡錦濤主席多次強調:“當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這是最精辟地總結了歷史經驗。不會做人的國家要亡國,不會做人的民族要滅族。把做人當作了強國富民和諧社會的大事來抓。所以說;吳越先生的這部小說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我誠懇地希望;吳越先生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以上只是粗略看法而己。不一定正確,望眾前輩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