彤彤的幸福生活從踏入小學的那一刻起便戛然而止了,原因只是她無意中對母親流露的一個神情。開學后的第一堂班會活動課,彤彤發現自己身邊的小朋友個個多才多藝,而自己卻什么都不會。媽媽不禁自責:自己竟然讓孩子在起跑線上就落后了。于是,開始努力“栽培”起女兒來,一口氣給她報了四個“興趣班”:周六上小提琴課、書法課,周日上午到少年宮學習圍棋、下午學習劍橋英語。第一周,彤彤還覺得挺新鮮,但很快就發現自己完全沒了玩的時間,像個上緊了發條的玩偶。每天晚上兩小時的練琴時間,成了她最痛苦的事情。
孩子的興趣還是父母的喜好?
現在的孩子學才藝、參加“興趣班”已成了“例行公事”??蓡栴}是,這些“興趣班”真的是孩子們的興趣嗎?抑或根本就是父母的喜好?
調查發現,半數以上的父母自行決定讓孩子學什么,很少征求孩子的意見,或和他們討論。有的家長干脆來個“遍地開花”,索性給孩子報了所有的班。而最終也就無花無果,不少孩子還因此產生了逆反心理,到頭來“一事無成”。對此,教育專家建議,在給孩子報名“興趣班”前要做好幾點評估:自己孩子的個性特質適合上這種才藝課嗎?有這方面的天分嗎?孩子是不是真的有興趣?上課開心、有自信、有成就感嗎?還是一直很排斥、有挫折感?
重“術”不重“道”打壓孩子學習的興趣
有些父母雖然送子女去上興趣班,卻對上課內容漠不關心;有的家長則相信名師、名課程,四處打聽把孩子送去上課,全然不顧孩子的興趣愛好,縱然是“名師”執教,孩子也成不了“高徒”。敦請家長留意:不適合的上課方式反而會打壓孩子的興趣。
專家指出,學齡兒童需要能啟發創意的課程,程式化、呆板和只是學技巧的上課方式并不適合孩子們。
其實,重“術”不重“道”是現在藝術教育中最常見的通病。雖然很多家長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還是不自覺地以彈得好不好、畫得像不像等作為孩子接受藝術教育的衡量標準,而忽視了孩子藝術修養、審美情趣的提高。因為,不少家長都認為藝術教育是教育的附屬品,學好藝術可以為各類考試添加籌碼。在這樣的培養模式下,孩子學會的只是藝術的形式包裝,卻可能由此失去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而有些學前興趣班以智力開發、教算術、教作文為特色,實際上是將小學的學習任務下放到學前階段。如果未到上學年齡就讓孩子接受超前教育,雖然能產生短期效果,但上小學后容易產生厭學、成績下降等情況,因此家長也不要盲目選擇這類學前班。
尊重孩子的學習步調
另外,孩子在學才藝的過程中,家長尊重他的特質和學習步調也很重要,更不要和別的孩子作比較,以免增加親子雙方不必要的壓力。
一位從事貿易工作的媽媽說,每次送6歲的兒子去上兒童體操課,看見其他父母在教室外站成一排,臉一個個貼在透明玻璃窗上,七嘴八舌地討論正在上課的孩子今天表現如何、哪里還需要加強練習。她聽后感到不解,怎么一個單純讓孩子認識身體、建立自信、盡情放松玩樂的活動,也需要競爭、比來比去?“處在這種情境下,想不焦慮都難。”她無奈地說。
而教育專家提醒父母,事實上,每一個孩子的天生個性及學習能力都有所不同,即使上一樣的課,用同樣的教學方法,每個人的表現和學習效果也有差異。家長應該認識到,這不是在比賽,重要的是孩子能享受上課和做這件事的樂趣。
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胡思亂想”
有時候父母見孩子在發呆,就叨念浪費時間,其實,讓孩子發呆、胡思亂想、自己思考,有助于激發想象力。一些天資聰穎的孩子,其實想象力無限,但由于課上得太多,忙得沒時間停下來自己想事情,因此扼殺了自身的創造力,實為可惜。
給予足夠的放松時間,讓孩子獨立思考,使孩子保持對事物的好奇及熱情,那么,即使不安排上興趣課,也不會剝奪他們學習的機會及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