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在我國湖南長沙的馬王堆出土了一具2000多年前的女尸。該女尸的下葬年代早在西漢初期,歷經數千年仍然保存完好,就像剛剛逝去一般。考古和醫學科研人員對古尸進行了詳盡的研究,終于確定了墓主的死亡年齡為50歲左右。但她的確切死因是什么,一時仍沒有答案。從尸體的情況看,墓主生前的營養狀況非常好,骨骼和皮膚都很健康,絲毫沒有長期臥病在床的跡象,倒很像是短時間內暴斃的。究竟是什么兇險的疾病能夠瞬間奪走一位中年貴婦的生命呢?檢查了尸體的心臟和腦都沒有發現問題所在。終于,在解剖死者的膽囊時,研究人員發現了端倪——墓主的膽囊內有大量的結石!當膽囊炎、膽石癥急性發作時,可通過迷走神經反射性地引起心臟冠狀動脈的劇烈收縮,從而使心肌得不到足夠的血液和氧氣,進而引發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這就是臨床上所說的膽心綜合征。
膽囊疾病如何“招惹”心臟
人體各組織臟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由神經和內分泌系統連結起來的。一個器官出現了問題,不可避免地要波及到其他臟器。在起聯絡作用的各個神經中,最復雜的就要數迷走神經了,就像一根中軸,貫穿于整個胸腔和腹腔,心臟和膽囊都是這條神經上重要的“聯絡站”。當膽囊因結石嵌頓等原因產生炎癥時,其痛覺將通過迷走神經向大腦傳輸。作為迷走神經重要節點的心臟,當然也會收到膽囊的“敵情報告”。這時,心臟的冠狀動脈也就會作出相應的反應,發生劇烈的收縮,這樣一來,心肌的供血就不足了,心絞痛乃至心肌梗死的癥狀就出現了。
因此,患有膽囊炎、膽石癥的人,出現膽絞痛時,除右上腹痛外,常伴有胸悶、憋氣、心前區疼痛。而經外科手術摘掉膽囊后,心臟的癥狀也不見了,這就是膽心綜合征。膽道系統疾病和膽心綜合征可同時存在,二者可互為因果,使病變更趨嚴重和復雜,臨床很難區別。
膽心綜合征的臨床表現
1.先有膽道系統疾病史和膽絞痛癥狀,后繼發心臟病癥狀。癥狀隨膽道疾病好轉或加重而發生同步變化。
2.心臟病的癥狀表現比一般的冠心病心絞痛持續時間長,可達數小時不緩解。用治療冠心病的措施無效,可隨著膽絞痛的控制而緩解和癥狀消失。
3. 膽絞痛發作多與進食油膩或情緒波動有關。右上腹明顯壓痛,隨著膽道疾病治療、膽絞痛的控制,心臟病癥狀可不治而愈。
膽囊疾病應及早治療
膽心綜合征發現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反之,病癥持續的時間過長,就會使心臟發生不可逆轉的病理變化,此時即便是膽道系統疾病治愈了,心臟病癥狀亦不能得到改善。若急性發作,就可能發生像馬王堆墓主那樣的心源性猝死,不可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