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有啥別有病”。而對于現今的老年人來說,“怕得病”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應該是“怕看病”。一項調查表明,“生病住院”目前已經成為“城鎮居民最擔心的問題”。
老人們說:出行不便,掛號太難,輪番排隊,藥費高昂……我們看病實在難。
第一難:為掛號必須全家總動員
凌晨4點多,某知名醫院的大門口已經有好多人在排隊掛號了。
如今要是到大醫院去看病,這樣的場面司空見慣。不管刮風下雨,許多人都是午夜時分去排隊,有的搬著被褥等候,有的全家輪流值守,一直熬到天亮。就是這樣,也不能保證掛得上號。掛號難也養了一批“號販子”。20元一個的號,“號販子”們要價100元以上。
第二難:看病幾分鐘,排隊幾小時
張大爺最近常頭暈惡心,于是早上8點就來到一家二級醫院看病。先是在一樓排了35分鐘隊,掛上了一個專家號,然后來到三樓的內科。等候看病的人已有十來位,1個小時過去了,前面等候的人似乎并沒有減少,倒是不斷有后來的人進去了,有人說,這些都是大夫們的關系號。這一等就是兩個多小時。好不容易進去了,剛說到自己最近常頭暈惡心,大夫就開出了兩張化驗單——驗血、驗尿。于是張大爺又重新回到一樓,排隊交費,又是20分鐘,然后來到二樓再排隊化驗。取到化驗結果再來看三樓的醫生,醫生說沒有大事,開點藥調養一下。拿著千辛萬苦才得來的處方,張大爺發現,還要再次經過劃價—交費—取藥的排長隊、折返跑的考驗。不僅如此,仔細一看,藥方里面又有中藥又有西藥,而中藥跟西藥的劃價、取藥處都是分開的,這下還得付出雙倍的排隊勞動。看著長長的向前緩慢蠕動著的黑壓壓的隊伍,算一算面對醫生的時間只有那么短短的幾分鐘,可這次看病卻整整耗了一個上午,還不算在路上的往返。對于上了年紀、行動不便的老年人來說,看一次病簡直難于上青天。
第三難:與醫生溝通難
李阿姨最近上醫院總要拉著女兒一起去,因為現在醫院里的外地醫生多了起來,而她是個上海人,普通話只能聽懂個大概。在詢問病史和癥狀的時候,操著北方口音的醫生和說著一口本地話的李阿姨的對話就像一場“腦筋急轉彎”游戲,常常南轅北轍,最后醫生干脆就不問什么而直接開藥了。
第四難:不堪重負的醫藥費
鄰居張嬸鬧肚子,在某醫院請專家診治。醫生說是病毒性的,開出的藥有止瀉的、助消化的、抗病毒的,竟然還有治感冒的。張嬸拎了兩大包回來,花了700多元,相當于一個月的養老金。張嬸說:“這還是堅持沒做什么腸道水療呢,否則的話,還得再多花600多元。”
有一位患者在做腫瘤切除手術時,醫院給他做了40張切片以備觀察。按原料價格標準規定,無論多少張切片,只能收一張切片的費用,為40元,可醫院卻以40張切片一一收費,共計1600元。從40元到1600元,亂收費程度竟達40倍!
魏婆婆因右半邊臉時時作痛,便來到醫院就診,因為不知該去看哪個科,就向掛號處的工作人員詢問,回答是要交12元的掛號費,隨后撕下一張外科門診掛號券。給魏婆婆看病的是一位年輕的女醫生,只看了幾眼就告訴她:“你這病最好去看五官科。”說完便朝門口喊“下一位”了。魏婆婆再次來到掛號處,說是剛才掛錯號了,是否可以退了再換個號,工作人員卻說:“掛號券一旦撕下來就不能退了,再重新買一個吧,也就幾塊錢的事。”她只得又交了12元錢掛了一張五官科的號。
醫院收費的種種“貓膩”
肢解收費項目、重復收費,是醫院亂收費最常用的手段。按規定,病人做CT掃描,頭頸平掃每人次180元(造影劑、膠片費另收),全身平掃每人次310元,可有的醫院那把“刀”磨得十分鋒利,讓病人做了全身掃描后,又將頭頸平掃的錢加到里面,共收490元。在做腹部檢查時,本應是肝、膽、胰、脾、腎五個器官合一收費為90元,但醫院卻肢解開來分別收費,共計450元。還有些醫院重復收取醫用衛生材料費。如換藥、輸液、注射時,其費用事實上已經包括了材料費,但醫院還是將紗布、膠條、一次性輸液器、一次性注射針管等單列出來另收。
提高標準和擴大范圍的亂收費也為數不少。這首先表現在進口與國產的價格區別上。如在給病人用藥時,原本可用普通的國產藥,醫生卻偏偏給開價格高出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進口藥。而且,有時候同一種藥有著不同的名字,如商用名、化學名等,有些醫院里開出的價格也不一樣,有的醫生故意將熟悉的普通藥寫成稀奇古怪的藥名,以此來迷惑患者。另外,一些醫院常在病人不知曉的情況下使用進口儀器治療、檢查,其費用往往高出國產儀器幾百塊錢。
中國正快速步入老齡化社會,而老年人相對來說是病多錢少的弱勢群體。解決老人看病難的問題,必須從醫療體制的改革著手。
中國目前的醫院模式,就像一個倒置的金字塔,寬大的塔頂云集了大量的三級醫院,人才、技術、設備力量雄厚;狹小的塔底是一、二級醫院,資源匱乏,門庭冷落。倒金字塔的龐大負荷,沉重地壓在各大醫院的肩膀上,一方面給病人造成“看病難”的感覺,一方面也慫恿了不道德醫生的“獅子大張口”。
而在發達國家,醫療體系都是正金字塔形,這被認為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模式,即:塔尖是高精尖的專科醫院,專門解決高難度病癥。塔基是大量貼近居民的社區醫院,絕大多數的普通病例,在那里就可以消化、吸收。此外,不少國家對老年病人都有各種優惠政策,比如免收掛號費、放寬用藥范圍、延長住院周期等。這些措施都值得我們借鑒,與此同時,還應由政府投資建立全社會的高危老人呼叫救助體系和保健體系等,讓老人真正“老有所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