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受春夏兩季交替的影響,本月的氣候是多風、多雨、環境濕度高、溫差變化大,只要稍不留神,即可出現頭疼腦熱、感冒咳嗽。尤其是我國南方地區,又迎來了一年之中的梅雨季節,淅淅瀝瀝的雨下個不停,有時十天半月都見不到陽光,致使人們感到心情郁悶、情緒低落。因此,過于潮濕的天氣,不僅于軀體健康有害,還將嚴重影響人的心理健康,所以,做好養生保健,對每一個人來說實在太重要了。
“濕”對健康的不利影響
高濕引發病痛。中國傳統醫學將“濕”列為“六淫”外感病邪之一。每年的春夏之交,因雨水較多、濕度增大,中醫特地將之劃入了主氣屬濕的“長夏時節”,實際上也確實如此,因為我國大部地區的汛期都起始于6月。此時,自然環境中濕氣彌漫,人體非常容易遭受到濕邪的侵襲,因而出現頭暈身倦、胸悶腹脹、食欲不振、大便泄瀉等不適。特別是這種天氣造成的溫暖潮濕的環境,非常利于各種致病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傳播,如飄浮在空氣中被人體吸入,即可引起呼吸道的感染或過敏,導致鼻塞、咳嗽、氣喘等異常;若攝入污染食物,極有可能誘發腹痛、腹瀉、惡心、嘔吐、食物中毒等消化道疾病;若附著于皮膚表面,就會引起皮膚細菌、霉菌等感染,導致皮膚紅腫、瘙癢、潰爛。
另外,環境濕度過大、氣壓偏低時,還會造成人體血管壓力加大、呼吸困難,誘發心腦血管疾病、支氣管哮喘、偏頭痛、血管神經性頭痛等病癥。陰雨潮濕天氣,尚可使一些原本就有風濕痛、陳舊性骨折、軟組織損傷的患者出現關節、肌肉、韌帶酸痛,四肢無力。
“濕”除了會影響軀體健康之外,還會對人的精神狀態產生諸多不良作用。如陰暗高濕的環境下,人體的甲狀腺素及腎上腺素的濃度會趨于降低,細胞的生理功能會明顯減弱,人會因此而變得情緒低落、精神萎靡,失去往日的興趣和活力。中醫認為:這是因為“濕”屬陰邪,阻遏了體內陽氣的宣泄和運行;而現代氣象醫學通過研究,認為這可能與陰雨天日照時間短暫、陽光強度不夠,影響了體內褪黑激素的分泌有關。其次,高溫、高濕還會阻礙體表汗液的蒸發、人體正常的散熱,使體內熱量積存過多、體溫調節功能紊亂,出現頭暈、煩躁、疲倦、記憶力下降、注意力無法集中、事故率增加等一系列異常。據美國專家調查,相對濕度達80%或更高時,事故發生率會增加33%;在高溫、高濕條件下,速記的錯誤率可增加10倍。
保健對策
控溫降濕。從氣象醫學角度分析,這一系列對健康的不利影響,都是因高溫、高濕,尤其是高濕效應所致,因而養生保健的重點就是降溫控濕。雖然6月的氣溫不是很高,但因環境濕度高、散熱不易,常給人一種非常悶熱的感覺。此時,可使用空氣調節器降溫抽濕,將室溫控制在22攝氏度~25攝氏度之間、相對濕度降至50%~60%;也可在下雨天關閉門窗,防止濕氣滲透入室;而在晴天氣溫較高時,則打開門窗進行通風,驅趕濕氣,或種植一些仙人掌、巴西木等熱帶陽性植物,以降低室內的濕度。
注意生活細節。可在晴好天氣晾曬衣被,尤其是內衣內褲需多曬太陽,以保持干燥與清潔;要勤洗澡、勤換衣,特別是淋雨涉水之后,要及時換下潮濕的衣服,以免機體為濕邪侵襲;要注意飲食衛生,清淡少鹽低納烹飪,以免濕氣侵襲、積聚停留于體內;不吃生冷不潔食物,尤其是被霉菌等致病微生物污染過的食品,以防中毒;要多參加有益健康的室外活動,以防情緒的憂郁和壓抑;室內可點燃熏香或植物精油,以除霉驅蟲、清潔空氣,抑制病毒、病菌和各類小蟲的繁殖生長。
使用食療或藥膳。中華傳統文化認為“藥食同源”,面對高濕天氣或環境時,完全可采取食療和藥膳方法加以自我調理與防范。如冬瓜性味甘涼、清爽可口,被譽為利水清熱的佳蔬良藥,而且價廉物美、烹調方便,不論葷素均可搭配,非常適合日常食用;荷葉清香四溢、沁人心脾,利水濕、升清陽,既可煎水代茶飲用,還可入湯熬粥,十分方便。此外,赤豆、山藥、米仁、茯苓、玉米須、鯽魚等食品均有健脾、利水、消腫之功效,皆可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