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了解到這樣一個案例:小孟在父母的陪同下來到某醫院心理科要求診治,原因是他“經常感到被人追殺”。 據其父母說,孩子自小就喜歡看恐怖片,特別是一到周末,就會想方設法觀看這一類片子,有時一看就是通宵。家人開始也沒在意,直到有一天,小孟媽媽去買菜,他竟大叫:“不要,不要走,有人要追殺我!”這才意識到孩子有病了。
恐怖片—— 既“愛”又“怕”
近年來,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飛速發展,恐怖文化正日益滲入到兒童的日常生活中。筆者在與小學、初中和高中教師的接觸中,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很多學生正在競相傳閱恐怖故事的小冊子,他們對這些小冊子的態度是既“愛”又“怕”。一位中學生說:“有一次,我夾著書在桌子底下偷看恐怖小說,正看到驚心動魄處,沒想到老師走過來向我提問,嚇得我差點喊出聲來。”
為什么他們這么害怕卻還愿意花那么多的時間去看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的原因決定了他們喜歡驚險、刺激、冒險,而恐怖故事恰好滿足了兒童的這種需求。其次,把恐怖故事當成舒緩學習壓力的一種方法。
恐怖片≠鍛煉兒童心理承受能力的方法
對于恐怖故事之類的恐怖文化的盛行,有些人認為,讓兒童聽一點恐怖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鍛煉心理承受能力。但在事實上,恐怖文化的大面積傳播會嚴重影響兒童的學習生活,不利于他們的身心成長。
從兒童的心理發展角度來看,對于黑暗的恐懼、對于想象中“鬼”的恐懼,是每個人在發展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階段。心理學研究發現,兒童在2歲~5歲時,對想象中的生物、黑暗、動物以及有傷害性的威脅,都會表現出一定的恐懼。這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必經階段,但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能夠比較順利地度過這樣的階段。
然而,在兒童心理發展尚不夠成熟時聽到過多或刺激性強烈的恐怖故事,就有可能無法擺脫恐懼的心理。事實上,很多恐怖故事對人的影響就是從較低年齡時發揮作用的,甚至產生創傷性的影響。
恐怖片的負面影響有礙身心健康
兒童在閱讀恐怖故事和觀看此類影視作品時,往往是處于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處于這種狀態的兒童,常常會伴有血壓升高、呼吸急促,面色蒼白或赤紅、出冷汗及心率加速等一系列癥狀。部分兒童會睡眠不安,經常會在夜間驚醒。更為嚴重的是,長期處于這種恐懼狀態下的孩子,神經和內分泌系統的功能都將受到影響,以致發育遲緩、語言障礙、膽小、憂郁、抵抗力下降。
有礙兒童個性發展
長期接觸恐怖的故事和影視作品,最終會對兒童的個性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心理學研究發現,沉迷于恐怖小說、恐怖故事的人往往會表現出膽小、怯懦和自信心不足等特點。
遠離恐怖文化 營造健康心理
毫無疑問,孩子過多地接觸恐怖的故事小說、影視,弊遠遠大于利。作為家長,應該對這一問題充分重視,在日常生活中,多讓孩子參加一些體育、文藝活動,隨時注意孩子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導孩子閱讀健康向上的書籍。
從社會角度來說,必須加強對出版和心理傳播途徑的監控和管理力度,從根源上杜絕這些不良文化產品的出現,才能為青少年兒童提供一個健康、和諧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需要強調的是,一旦發現孩子出現過度恐懼等異常心理現象,應及時請心理醫生就診,不要貽誤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