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看病怎樣才能做到少花時間少花錢,又能獲得及時和高質量的診治呢?下面介紹8個竅門。
1.初診找專家
發現自己從來沒有出現過的癥狀和體征,最好直接去大醫院掛專家門診號。理由有:⑴大醫院分科細,醫生較專業;⑵檢查手段較多,可以最迅速地查清病因。這樣,雖然一次花銷較大,但可以避免誤診和漏診。
2.慢性病去小醫院
對于常見的慢性病,例如高血壓、心腦供血不足、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前列腺增生等,目前已有標準的診斷和治療方案。這類病在大小醫院診治幾乎沒有醫療質量的差異。
3.與醫生更好溝通
您是否有這樣的遭遇:為看一次病要等上半天時間,但與醫生的直接對話往往只有兩三分鐘?如果有,這里教您一招,如何讓這幾分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年人的記性和反應都開始變得遲緩,經常會在走出診室后才猛然想起:“糟糕,我忘了問醫生……”或是當醫生詢問吃過什么藥、做過什么檢查時,常常一問三不知。為避免這種情況,您不妨在看病前先列一張清單,把自己的癥狀、病史、做過的檢查、服過的藥以及想問的問題一一寫下來。而且,一定要帶上您的病歷和近期做過的檢查報告單,否則重新開化驗單檢查,既浪費金錢也浪費時間,更不利于醫生對疾病的連續觀察與分析。
4.結束就診前8問
結束看病前,您務必弄清楚以下問題:
⑴我得了什么病?病因是什么?
⑵為什么要吃這種藥?這藥是治什么的?
⑶怎樣才能知道藥有沒有效?有沒有副作用?
⑷這次開的藥要吃多久?吃完后怎么辦?
⑸多長時間會好些?
⑹不好怎么辦?還需要繼續用藥嗎?
⑺還有其他可行的治療方式嗎?
⑻今后應該注意什么?
5.別把價格高的藥當良藥
藥理學家對“良藥”的定義為:一是必須療效確切,二是對人體的毒副作用小,三是價格相對低廉且便于使用。由此可見,病人在選擇藥物時,絕不能把新藥、價高作為“良藥”的衡量標準。一些新研制出的藥物可能對某些疾病有良好的療效,但畢竟應用時間較短,一些不良反應往往不為人所知,而且價格往往十分昂貴。建議盡量選用價廉物美、經過考驗的“老藥”。
6.拒絕不必要的重復檢查
患者應該知道,各項檢查包括高檔檢查,只能作為疾病診斷的參考,不能直接治病。因此,病家可隨時提醒醫生,做些必要的檢查就行了。要多與醫生交流,假如您經濟條件并不十分寬裕,不能支付太多的醫療開支,醫生獲知后就可以從專業的角度為您考慮,使您所患疾病在最合理的價位上得到最有效的治療。
7.保存檢查報告單
就診結束并不意味著萬事大吉,保存好檢查報告單能使下一次就診少走冤枉路。另一方面,懂得保存就診的資料,也是保護自我權益的一種做法。消費者維權部門指出,在處理消費者投訴醫療糾紛案件中,常出現資料留存困難的問題。有不少患者向消委會求援時,無法具體說明就醫當時的情況。
8.是否選擇手術
如果面臨開刀與否的抉擇,您不妨問問非外科系統醫生的意見。例如,腹部外科的醫生建議您開刀,您可以去問消化內科醫生的意見如何。遇到幾個醫生對手術有不同看法時,專家建議,可選擇以下幾種方法解決:
⑴少數服從多數,按多數醫生的意見和主張辦;
⑵通常,應聽取級別高的或在該領域威望高的醫生的意見;
⑶要尊重手術科醫生的意見,因為手術畢竟是外科醫生做的,他們對手術指征、風險、預后、禁忌癥比較熟悉;
⑷對于難度大、風險高的手術,必要時可通過院內外會診的方式予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