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壓、高脂血癥以及心腦血管病等“富貴病”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由于這一切都和不良飲食習慣有著密切關系,于是乎,不少人便開始“惡補”營養(yǎng)學知識。怎奈并非科班出身,對營養(yǎng)學的了解難免偏頗,這便滋生出一種新的“疾病”——“膽固醇恐懼癥”。“患者”們將膽固醇視為洪水猛獸,無論吃什么東西,都要先搞清楚其中的膽固醇含量,似乎唯此才是健康與否的分水嶺。然而,國外營養(yǎng)學家的一項研究成果卻讓他們大跌眼鏡——人體內膽固醇的含量若是過低,抑郁癥乃至腫瘤的發(fā)病率就會上升。那么,究竟應該怎樣看待膽固醇呢?
膽固醇是構成人體的基礎物質
由于過度的宣傳,很多人把膽固醇當作動脈硬化、冠心病以及高血壓等的代名詞。然而事實上,它恰恰是構成人體的基礎物質。大家都知道,人體是由億萬個細胞構成的,而膽固醇則是構建細胞膜的重要物質,少了它,細胞就分崩離析。從整體來看,不僅是細胞膜,人體中任何一種膜結構的合成都離不開膽固醇這一重要的“建筑材料”。這在腦組織中尤為明顯。膽固醇不足的細胞就像一盒帶有小洞的果凍,當與大腦情緒調節(jié)化學分子接觸時,致密性差的細胞就無法作出適當?shù)姆磻<毎墓ぷ鳈C理類似鎖與鑰匙,細胞是鎖,神經(jīng)傳遞是鑰匙。如果細胞結構不佳,鑰匙便難以開鎖,激活不了細胞,人的情緒勢必出現(xiàn)極不穩(wěn)定的現(xiàn)象。
膽固醇有“好壞”之分
在普通人眼里,膽固醇似乎是一種單一成分的物質,其實不然,它是一類物質的總稱。從生物化學角度來看,膽固醇是由脂肪和蛋白質組成的復合體,學名稱作脂蛋白。血液中的脂蛋白主要有4種,即極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中等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而與人體生理以及病理狀態(tài)關系比較密切的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雖然它們都是膽固醇家族的成員,但“品性”卻相差很大。前者是人體健康的大敵,過量的低密度脂蛋白很容易沉積在血管壁上,從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反應,最終導致動脈血管壁的粥樣硬化、血管狹窄乃至堵塞。如果這一過程發(fā)生在向心肌供血的冠狀動脈上,就是人們熟悉的冠心病。而高密度脂蛋白就非常“善解人意”,它可以把血液中游離的脂類物質都“網(wǎng)羅”起來,然后“打包”送進肝臟,不讓它們“四處游蕩”、“為非作歹”。由此可見,膽固醇家族中不全是“壞分子”。

植物中也存在有益健康的膽固醇
在大多數(shù)人的印象中,動物性食物是膽固醇的“倉庫”,為了避免攝入過多,便刻意減少葷菜的攝入。其實,植物性食物中也含有膽固醇類物質,最常見的就是谷固醇和麥角固醇。后者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維生素D中的一類,充足的維生素D可以幫助人體吸收食物中的鈣質。從這個角度看,植物固醇對人體的好處還真不少呢。
美國科學家曾做過相關研究:讓血膽固醇濃度偏高的受試者攝入富含大豆固醇的低脂肪色拉醬,使他們每天攝取2.2克大豆固醇(相當于半茶匙),同時控制膳食中的脂肪數(shù)量。結果,僅僅吃低脂肪膳食者的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只能分別降低7.3%和8.4%;而增加植物固醇之后,受試者的血清總膽固醇濃度和低密度脂蛋白濃度下降的程度分別達到14.2%和18.2%。由此可見,植物固醇可有效改善高脂血癥患者的身體狀況。
膽固醇猶如一把雙刃劍
人們都知道,人體血液中膽固醇如果過高,會造成動脈粥樣硬化,而動脈粥樣硬化又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和腦卒中的主要危險因素。不過,血液中的膽固醇如果過低,對身體也會造成損害。
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為了了解人體內膽固醇與情緒的關系,對121位18歲~27歲(包括69位膽固醇含量極低的女性)的志愿者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當女性體內膽固醇每單位低于160毫克時,19%的人出現(xiàn)極度沮喪癥狀,21%的人出現(xiàn)極度焦慮癥狀。另一針對男性的研究得出,血液中膽固醇含量每單位少于160毫克者,發(fā)生情緒沖動的幾率比膽固醇含量高的人多達50%~80%。由此可見,盲目限制膽固醇的攝入,反而對身體有害。
怎樣合理攝取膽固醇
對人類來說,膽固醇絕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必須保持在一定水平,以使生理過程順利進行。那么,人體每天究竟攝入多少為宜呢?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再結合國內多年的臨床研究,以每日膽固醇的攝入量不超過300毫克為宜,大約相當于一個雞蛋的膽固醇含量。但這只是一個平均數(shù)字,不同年齡段的人對膽固醇的需求量也不盡相同。以一個單一標準為依據(jù)來指導飲食,顯然是不合適的。
嬰幼兒
近年來的醫(yī)學研究表明:高脂血癥、冠心病等疾患的預防要從娃娃抓起。然而,出于對膽固醇的片面理解,不少家長在調配寶寶的飲食時,盡量把膽固醇剔除在外。對于這番好意,孩子的身體并不領情。因為,處于一生中第一次發(fā)育高峰的幼兒,對鈣的需求量很大,只有借助維生素D的作用,才能充分吸收食物中的鈣質。而膽固醇又是人體合成維生素D的原料,豈可拒之于千里之外?由此可見,嬰幼兒膽固醇攝入過少必然影響生長,嚴重時甚至會誘發(fā)佝僂病。
對嬰幼兒來說,每日的飲食除了乳制品外,還要適當添加輔食。雞蛋和動物肝臟等是不錯的選擇。雞蛋黃和動物肝組織都富含膽固醇,可滿足孩子的需要。當然,攝入的量也不能太多,蛋黃每天不宜超過兩只,肝也應控制在50克左右。
發(fā)育期的青少年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第二次生長發(fā)育的高峰,和幼兒期一樣,必須攝入充足的鈣、維生素D以滿足身體的需要。除此之外,人體又多了一種膽固醇需求——合成性激素。從化學結構上來看,膽固醇與性激素相似,而后者的合成也需要前者的參與。因此,長期的膽固醇攝入不足,會影響人體的性激素水平,這對生殖器官以及第二性征的發(fā)育都是不利的。所以,青春期的孩子要多吃雞蛋、貝類等食物,以促進發(fā)育。
年輕人
年輕人的身體發(fā)育基本停止,整個生理過程中合成代謝與分解代謝處于動態(tài)平衡中。此時,就需要限制膽固醇的攝入了,尤其是整天坐辦公室的白領一族。蝦、蟹、貝類、動物性脂肪、內臟等要少吃一些。在控制攝入量的同時也不要過于緊張,畢竟年輕人的代謝能力比較強,對于一時的過量,身體完全有能力予以消除。何況不少人還熱衷于健身房鍛煉和戶外活動,多攝入些膽固醇問題也不大。只要在一個相對長的時間內(如一個月)保持平衡就可以了。
中老年人
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大,消化能力逐漸下降,身體清除膽固醇的機能也每況愈下,所以,每吃一餐都應小心,謹防膽固醇攝入過量。動物性脂肪、肉皮、蝦皮、貝類等應盡量少吃,而蔬菜、堅果則多多益善。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壞膽固醇”對健康的危害,還能增加對身體有益的植物固醇的攝入。
膽固醇偏高者的飲食原則
盡管膽固醇對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具有重要作用,但已經(jīng)確診為高膽固醇血癥的患者還是要注意,在配合醫(yī)生服用藥物積極治療的同時,飲食控制也不能疏忽。
第一,盡量選用低膽固醇的食物,比如各種植物性食物,還有禽肉、乳品、魚、蛋清等;第二,避免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尤其是富含飽和脂肪的食物,比如豬油及各種動物油、腦和魚子、蟹黃等;第三,多食用富含膳食纖維和植物固醇的食物,比如各種綠色蔬菜可以幫助降低膽固醇。在適當攝取富含膽固醇的動物性食物時,可增加富含磷鈣的大豆制品及蘑菇類、核桃、芝麻等食物的攝入,以減少膽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積,維護血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