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氣漸冷,溫度計上的水銀柱在不斷下降。與之相反,慢性胃病發作的頻率卻在上升。尤其是那些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整個冬天都處于“一級戰備”的狀態。腸胃一有“風吹草動”就得馬上用藥,潰瘍發作可不是好玩的,疼痛只是小事,要是引發出血或穿孔麻煩就大了。老胃病患者大多是“藥罐子”,家中往往備有多種胃藥,有中藥,有西藥,有止酸的,也有護膜的……一旦疾病發作該如何選用呢?是吃平時常用的,還是多管齊下呢?所以,很有必要把柜子里的胃藥歸歸類,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合理使用。
中和性止酸劑
人的胃酸中含有5%的鹽酸,因此,一旦其分泌過量或胃黏膜抗消化的能力下降,酸液便會侵蝕胃壁而產生疼痛。中和性止酸劑便是弱堿性的藥物,能與鹽酸發生反應,使胃液pH升高,如碳酸氫鈉(小蘇打)、碳酸鈣、硫糖鋁、胃舒寧以及鋁碳酸鎂(達喜)等。這類藥物是“元老”級的,臨床使用很廣泛,價格也較便宜。
但這些藥的止酸作用完全是“事后諸葛亮”,并不能從源頭上阻止胃酸的分泌,因此,只能用于病情較輕或情況緊急時。由于碳酸鈣會導致便秘,碳酸氫鈉等可引起胃酸分泌量反射性的增加,所以,不宜長期使用。更重要的是,現在市場上銷售的中和性止酸劑多半為含有鋁的復方制劑,而長期攝入鋁元素對神經系統的健康是不利的。
H2受體阻斷劑、質子泵抑制劑
提到H2受體阻斷劑這個專業名詞,估計大多數人都比較陌生,但要是談起“泰胃美”,相信老胃病患者就知道了,它是該類藥物的代表。在此基礎上,還產生了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抑酸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的藥品。
這類藥物的作用機制比較獨特,通過阻斷引起胃酸分泌的神經沖動的傳導,而起到抑酸的作用。此類藥還有個特點,用量比較小,對于一般患者每天早晚各服用一粒就可以了,避免了中和性止酸藥需要多次服用的麻煩。
引起胃酸分泌的神經沖動有3條通路,除了上述的H2受體,還有胃泌素受體與高級神經活動受體。單純的H2受體阻斷劑并不能完全抑制胃酸的分泌。這時,就需要使用質子泵抑制劑了。因為上述3條途徑最后都要經過質子泵的運作來實現胃酸的分泌。洛塞克和奧美拉唑是代表性藥物。雖然療效迅速,但價格昂貴,因此多半用于癥狀較重或伴有潰瘍出血的患者。需要特別提醒的是,洛塞克和奧美拉唑的化學成分完全一樣,區別只是前者為進口而后者是國產,但療效差不多。
胃黏膜保護劑
胃酸分泌過量是引發胃痛一個方面,胃黏膜抗消化能力下降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所以,在止酸的同時,再配合使用護膜的藥物,對于縮短病程是很有好處的。臨床上使用最多的胃黏膜保護劑是氫氧化鋁。該藥為弱堿性,除了能夠溫和地中和過量的胃酸外,還可與胃液混合溶解后形成膠體,覆蓋于黏膜及潰瘍的表面,形成一層保護性的薄膜,從而隔離胃酸對潰瘍面的進一步侵蝕,有利于潰瘍的愈合。除此之外,胃必靈、胃必治等也是常用的護膜劑。和其他藥物不同的是,這類藥物應在飯前15分鐘左右服用,這樣才能收到最佳療效。
養胃的中成藥
從以上介紹可以看出,西藥主要是針對具體的病癥發揮藥理作用,而中醫則不然,它將胃痛這個癥狀置于人體這個大環境中去考慮,從調理根本入手,往往療效比較持久。雖然祖國醫學將胃病分成多種類型,但總體上歸為胃寒和胃熱兩大類。胃寒者多在著涼或吃生冷食物后發病,喝些熱水并用手掌按壓即可緩解病情。中成藥溫胃舒和養胃顆粒是不錯的選擇。胃熱者的疼痛多呈燒灼樣,喝涼水反而能使疼痛減輕,而用力按壓局部會使疼痛加劇。符合這些癥狀的患者,不妨服用香砂養胃丸或正胃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