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歲的王阿婆身體狀況一向良好,但子女們發現她近來容易激動,焦慮不安,并且多疑,甚至懷疑女兒偷了她的錢。原本很愛干凈的老太太,卻漸漸不講衛生了;記憶力也嚴重衰退,經常把鑰匙放錯地方;有時外出散步找不到回家的路,幸虧鄰居送回。
經診斷,王阿婆患上了老年癡呆癥。此癥與自然衰老不同,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女性較男性多見。起病的早期,癥狀大多緩慢、隱匿,僅有記憶困難或輕度健忘表現。因病人仍有一定社交能力,故家人往往難以察覺,以為是人到老年的正常現象,因而延誤診治。由此可見,對于老年癡呆癥的識別和預防尤為重要。
老年癡呆癥的癥狀主要有以下幾點:
1.記憶功能減退
記憶障礙是早期突出癥狀或核心癥狀。如果發現身邊的老人記憶力變得越來越差,就應該留意觀察:偶爾忘記約會、他人的名字或電話,但事后能重新回憶起來,這些都是正常的表現;倘若他們的遺忘是漸進性的,比如主要累及短程記憶、記憶保存和學習新知識困難,表現為忘性大、丟三落四,嚴重時剛說過的話或剛做過的事轉眼就忘,剛放下碗筷又要吃飯,或忘記關水龍頭、煤氣;隨著病程進展,遠記憶也逐漸受累,記不住自己的生日、家庭住址和生活經歷,嚴重時連家人的姓名、年齡、職業都不能準確回答,在記憶長河中只剩下一鱗半爪的印跡,不過是一座“記憶的孤島”……這就有理由懷疑,這些表現有悖于生理性良性遺忘,可能是老年癡呆癥的病兆了。
與正常衰老造成記憶減退的老年人不同,老年癡呆患者多數沒有自知之明,有的力圖掩飾或試圖彌補自己的記憶缺陷,有的持否定態度或歸咎他人,“我的記憶好,沒有問題”、“我能記得多年前的往事”、“都是別人作弄我、貶低我,只要他們離我們遠點,就什么事都沒有了”之類的話語,往往成為他們的借口。
2.言語障礙
任何人都有可能一時難以找到合適的詞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而癡呆癥患者的言語障礙呈特定模式。其順序先是語義學出現障礙,表現為找詞困難、用詞不當或張冠李戴;說話冗贅不得要領,可出現病理性贅述、閱讀或書寫困難,甚至命名能力喪失,即能認識物體或正確使用物體,但不能確切命名,最初僅限于少數物品,以后擴展到常見物品。
言語障礙進一步發展為語法錯誤,錯用詞類,語句顛倒,最終音素也遭破壞而胡亂發言,不知所云,或者緘默不語。
3.空間和時間定向力障礙
這也是早期癥狀之一。如在熟悉的地方也會迷路,走錯自己的臥室,找不到廁所,散步或者外出迷路不知返回等都是空間定向障礙的表現。時間定向上,有的患者不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分不清日子,甚至連上午、下午都搞錯。
4.人格改變
癡呆病人會出現人格改變。例如,原本很講衛生,突然變得不修邊幅;好藏匿物品、撿煙頭、拾破爛,等等,與從前相比判若兩人。
5.其他癥狀
隨著病情進展,還會出現失認、失用、智力障礙、繼發精神癥狀以及進食、睡眠、行為障礙等。
癡呆發展到最后,病人變得不認識親人,最終語言功能喪失,終日臥床,不知饑飽,睡眠日夜顛倒,大小便失禁。嚴重癡呆常因營養不良、肺炎等并發癥,造成器官衰竭或死亡。
對于已經患有老年癡呆癥的患者,藥物治療可以阻止疾病進一步發展,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那么,怎樣才能預防老年癡呆癥的發生呢?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首先是合理安排飲食。食物一定要多樣化,要多吃一些健康食物,如核桃、豆制品、魚類、瘦肉、瓜子、花生和新鮮蔬菜、水果等。
避免使用鋁制飲具。研究發現,癡呆癥患者腦神經細胞中的鋁含量是一般人的4倍。
戒除煙酒。香煙中的尼古丁、鎘、鉛等有毒物質及酒中的甲醇等雜質,會使腦神經纖維發生顆粒空泡樣變化。
補充有益的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缺少必需的微量元素,可致大腦供給不足,引起血管病變,容易導致癡呆。
起居要有規律。保證每天睡眠不少于8小時,不要熬夜,更不能無節制地打麻將。
積極防治各種慢性病
研究證明,高血壓、動脈硬化、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腦中風及慢性支氣管炎等慢性疾病與老年癡呆的發生有密切關系。其中,動脈硬化是導致癡呆癥的主要“元兇”。調整飲食,少吃鹽,開展適宜的體育活動有助于防止動脈硬化,也有利于預防老年癡呆癥。
培養興趣,保持好奇心,常有好心情
培養對某些事物的興趣,保持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可防止大腦加速老化。有資料表明,整日無所事事的人患癡呆癥的比例較高。大腦有“用進廢退”的特點,越勤于用腦,善于用腦,大腦的活力持續就越長久。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許多人都知道,運動可降低中風幾率。其實,運動還可促進神經生長素的產生,預防大腦退化。根據自身的體質特點,選擇一兩種適宜的鍛煉方式,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做健身操等,可促進血液循環,保持大腦良好的血液供應,對保護腦神經細胞有不可忽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