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歲的老楊近來常感到頭暈目眩,稍一活動就氣喘吁吁,清晨起床時臉部還有浮腫。老伴見他臉色一天比一天差,再三催促盡快去看醫生。可老楊還是不緊不慢、不慌不忙,以為是老毛病高血壓。不料,兩個月后單位例行體檢的結果讓他大為震撼——原來,血檢顯示其腎功能很不好,血液中尿酸的濃度更是高得驚人,也就是說,他患上了嚴重的尿酸鹽腎病,離尿毒癥只有一步之遙,這何異于晴天霹靂!然而,老楊很是不解:怎么先前就沒有任何癥狀呢?怎么一下子就發展到如此嚴重的程度?醫生問以前是否有過關節疼痛的癥狀,他才想起一年多前動不動就關節痛,當時也沒在意,吃了止痛藥緩解后就沒放在心上。“關節痛和腎病有關系嗎?”老楊提出了疑問。“關系很密切。那是痛風的典型癥狀,可惜當時你沒有積極治療,現在問題全暴露了。”醫生的語氣中透著惋惜和無奈。原來,尿酸鹽腎病的臨床治療是很棘手的。如果早發現,就不至于如此被動了。
痛風——歷史悠久的“富貴病”
痛風是一種古老的“富貴病”。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希波克拉底全集》中就有關于痛風的論述,可見該病早在2300年前就存在了。在古代,人們發現痛風多發生于帝王將相和達官貴人的富豪之家,故稱之為“富貴病”。而在祖國醫學中,此癥則屬于“風痹癥”的范疇。
歐美國家此癥的患病率為0.3%~0.5%。在我國,痛風患病率呈逐年升高和發病年輕化的趨勢。在社區曾進行兩次大規模的痛風流行病學調查,1992年的患病率為0.2%,而時隔5年的1997年第二次調查顯示,患病率已上升至0.34%,高尿酸血癥的患病率為10.1%。據統計,我國痛風患者約有400萬,而血尿酸值過高者估計逾億。
關節疼痛——痛風最常見的癥狀
痛風最常見的癥狀便是關節疼痛。此癥的臨床表現和風濕性關節炎有所不同,多半發生在四肢遠端的小關節上,如手指和足趾的第一二關節,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耳軟骨疼痛的癥狀。由于發生疼痛的多是“小地方”,很多人便不放在心上,以為很好對付。即便醫生開了藥,吃起來也是有一頓沒一頓的,致使疾病沒有得到規范徹底的治療而遷延不愈;就算短時間內有所好轉,也很容易復發。而到了疾病的后期,頑固、難治的痛風性關節炎以及痛風石讓醫生感到非常棘手。對尿酸鹽腎病后期出現的腎功能不全以至于成為尿毒癥,更令患者苦惱。痛風又常與肥胖癥、糖尿病、高血壓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為伍,這些病理情況相互之間“狼狽為奸”,更使病情錯綜復雜,治療上困難重重。
嘌呤代謝異常——引發痛風的根本原因
人體內有一種叫嘌呤的物質,在能量供應、代謝調節以及組成輔酶等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嘌呤經過一系列代謝變化,最終產物叫尿酸,是人體代謝的廢物。正常情況下,尿酸2/3由腎臟經尿液排泄,1/3由腸道排出,體內尿酸不斷生成和排泄,維持動態平衡。
當嘌呤代謝異常致使尿酸產生過多或由于腎臟排泄尿酸減少時,均可導致高尿酸血癥。血液中98%的尿酸以鈉鹽形式存在,當血中尿酸濃度超過其在血液中的溶解度時,正像過濃的鹽水會在容器壁上析出白色的鹽結晶一樣,此時尿酸鹽或尿酸結晶即由血液中沉積到組織,例如關節、腎臟、皮膚等組織中,引起局部的炎癥反應(如關節炎、腎炎)或形成結石(痛風石、腎結石),從而引起痛風綜合征一系列的病理表現。
痛風患者的飲食原則
1. 痛風患者應合理安排和平衡膳食,減少富含嘌呤食物的攝入。多食如白菜、油菜、胡蘿卜與瓜類等堿性食物,可促進尿液中尿酸溶解,增加尿酸排出量,防止形成尿酸性結石。
2. 飲食要求低脂低鹽。要多飲水,不可飲酒,更不能酗酒。避免暴飲暴食或饑餓,饑餓時脂肪分解增加會使血酮體增高,影響腎臟尿酸排泄而致高尿酸血癥,誘發痛風發作。
3. 濃茶、濃咖啡、辣椒及胡椒、芥末、生姜等辛辣調味品能使神經興奮,也可導致痛風發作,應盡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