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難”是近年來群眾十分關心的一個熱點問題。建設小康社會,健康是基礎。如果健康打問號,小康之“康”顯然缺乏根基。
近日,衛生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劉新明在一次醫院與醫藥企業峰會上指出,當前醫療服務市場上出現的“看病貴”、“看病難”等現象,根源在于我國醫療服務的社會公平性差、醫療資源配置效率低。劉司長明確指出,要解決這兩個難題,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讓醫療體制改革走市場化的道路。這是衛生部官員首次公開否定醫改之“市場化”取向,合理破解“看病難”出現了曙光。
應當說,“看病難”并不難在“看不好”。經過幾代人半個多世紀的努力,我國已基本建立起覆蓋全國城鄉的醫療衛生體系。改革開放以來,醫院硬件建設日新月異,高新醫療技術、尖端醫藥產品不斷引進,許多過去看不好的疑難重癥在現代醫學診療手段面前不再難以攻克。即便少數確實難以治愈的絕癥,也可以通過醫療手段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質量。
“看病難”難就難在“看不起”,而且這種“看不起”很大程度上是人為造成的。由于“市場”問題,許多廉價經典藥已經從病人視線中消失,代之以昂貴藥、大手術。例如,治療靜脈曲張動一次手術至少上萬元,而使用魚肝油酸鈉注射液進行治療費用不到20元,但是這種價廉物美的魚肝油酸鈉注射液已經在市場上消失了2年多。在社會呼吁下,即便有藥廠突破重重障礙重新生產該藥,但銷售成了新的難題,由于該藥利潤低、購銷差價低,而且不少新醫生已不了解該藥的使用,因此屢屢碰壁。又如一盒“百憂解”288元,同樣效用的“丙咪嗪”每盒價格在10元以內,但卻基本斷檔。在一些藥店,像小蘇打、多酶片等常用廉價藥也面臨被高價新藥取代的局面。
對于這些不正常現象,既得利益者往往以“市場化”作為擋箭牌,認為一切交易都在市場中完成,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沒有什么不公平。其實,他們口中的“市場”,是一個供需嚴重不平衡的畸形市場。正常的市場,供給方有控制貨源抬高價格的動機,需求方則可以根據需要調節購買以壓低價格,實在不行還可以選擇其他替代品,最后雙方找到供求平衡的合理價格。但在醫藥這個特殊市場,供給方(醫院和藥廠)在信息和資源方面占據絕對不對稱優勢,可以切斷低價替代品的供應,需求方(患者)只能以供給方制定的價格接受供給方提供的產品。其結果,如果沒有外力介入,這樣的“市場化”只會不斷推高看病成本,使越來越多普通患者感到“看病難”。
這個外力就是政府的作用。即便在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在醫療領域也起著主導作用。如英國,公立醫院由政府全額投入,老百姓看病是免費的,有錢人需要特殊服務可以到私立醫院去。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人均GDP剛突破1000美元的發展中國家,面對人多、病多、欠賬多的基本國情,醫療改革更是必須把保障群眾基本健康權益放在頭等位置。人民群眾往往通過醫療衛生服務看經濟發展成果,看政府管理能力,看黨風政風建設,看社會和諧公平。在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今天,政府應該把老百姓的醫療問題管起來,而不是推向“市場”。衛生部官員關于解決“看病貴”、“看病難”主要靠政府的表態,無疑使人看到了解決問題的希望,“患者有其醫”當可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