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海市男性癌癥發病率“排行榜”上,結腸癌和直腸癌分別列第4位和第5位。如果放在30年前,這幾乎是不可想象的,那時人們普遍營養狀況較差,吃的食物也很粗糙,因此胃癌的發病率較高,腸癌則甚為少見。而在短短的數十年間,腸癌的發病率卻呈直線上升的趨勢,究其原委,這和人們的飲食習慣迅速西方化有很大關系。
西式飲食習慣——引發腸癌的重要原因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營養意識也越來越強。但其中也有一些矯枉過正的地方。尤其是蛋白質,一些人給予其過多的關注,在飲食中片面強調食物的蛋白質含量。在他們看來,似乎只有高蛋白的食物才是營養食品。在這種錯誤思想的指導下,很多人的飲食結構迅速西方化,餐桌上充斥著豬肉、牛肉、羊肉等“紅色肉類”。然而,正是這些看似營養豐富的食物,致使如今的癌癥發病譜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腸癌“擠”進了前5名。
大家都知道,歐洲人腸癌的發病率居全球之冠。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經過多年的研究,專家學者發現,這和他們攝入蔬菜與水果過少有密切的關系,而這兩種食物能夠提供豐富的維生素和膳食纖維。尤其是后者,對于維護人們的腸道健康有莫大的好處,因為膳食纖維可以吸附硫化物以及腐敗的蛋白質和降解的脂肪等物質,這些物質都有誘發細胞突變的作用。深入的研究表明,這還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歐洲人攝入“紅肉”的量太大,而不少國人卻步其后塵。何謂“紅肉”?就是指牛肉、豬肉、羊肉等家畜的肉及其深加工產品,如紅腸、火腿、熏肉、腌肉等。歐洲預防癌癥以及營養調查委員會,在對全歐超過50萬人的飲食習慣進行調查后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一個人每天吃超過160克的“紅肉”,罹患腸癌的概率將顯著上升。為什么別的肉不會有這樣的“副作用”而偏偏“紅肉”有呢?這還得從其成分說起。豬肉、牛肉等之所以稱為“紅肉”,主要就是因為其中的血紅蛋白和肌血球素含量較豐富,而這兩種物質在消化的過程中會產生硝化物質,這正是誘發的腸癌的重要物質。此外,“紅肉”在烹調(尤其在溫度較高的情況下)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名為雜環胺的物質,那也是害人奪命的致癌物質。
以“白肉”替代“紅肉”——明智的選擇
既然過多攝入“紅肉”有誘發癌癥之虞,那我們如何能保證蛋白質的供應呢?事實上,完全可以選擇“白肉”,包括魚肉、雞肉、鴨肉等。這些肉既滿足了蛋白質的攝入量,又可以避免過多的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可謂一舉兩得。除此之外,雞蛋、牛奶、堅果、豆類及其制品也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即便是這些對腸道比較“安全”的食物,吃的時候還是應該有個度。比如雞蛋,其中的膽固醇含量比較高,如果你本來就患有高脂血癥或冠心病,吃的時候還是悠著點好,每天不要超過一枚。當然,倘若你把蛋黃去掉,那多吃兩只也無妨。而堅果中的油脂含量比較高,雖然多半是對血管和心臟有益的不飽和脂肪,但其帶來的熱量還是不能忽視的,肥胖者和糖尿病患者還是少碰為妙。對于豆類及其制品,其適應人群就比較廣了,但還是有一類人在吃的時候要控制好量,那就是通風病人。高嘌呤的豆制品可是健康的大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