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一些省市的消費者協會相繼發布消費警示稱,燃燒一盤蚊香釋放出的有害物質和燃燒75支~137支香煙相同,短時間吸入可能引發哮喘,長期吸入可能引發癌癥。
倘若我們一直使用的蚊香竟然是埋在身邊的一顆“定時炸彈”,豈不讓人毛骨悚然!那么,事實究竟如何呢?
除蟲菊酯,何方神圣
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得認識一下引發這次爭議事件的“元兇”——除蟲菊酯。目前,市面上幾乎所有的盤式蚊香、電蚊香、液體蚊香都是以這種成分作為其驅蚊的“利器”的。除蟲菊酯是提煉自非洲一種美麗小菊花的特殊物質,能夠有效地作用于蚊子的神經系統。天然的除蟲菊酯只能使蚊子昏厥,亦即只能“驅蚊”,所以,科技人員研制出了各種驅殺蚊蟲能力更強的“擬除蟲菊酯”,以增強蚊香的功效。
公認的比較安全的除蟲劑
除蟲菊酯既然能夠驅殺蚊蟲,當然是有毒性的,迄今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一種對人畜無毒的殺蟲劑。但在化學殺蟲劑中,除蟲菊酯是公認的比較安全的一種。相比于國家明文規定的蚊香中禁用的DDT、666、巴沙等烈性農藥而言,除蟲菊酯的毒性是很低的。蚊香的毒性由其含有的殺蟲劑劑量大小決定,達到一定程度才有毒,而國家對于除蟲菊酯在蚊香中的使用劑量是有嚴格限定的,因此,正規蚊香一般而言是安全的。
上市驅蚊品國家要嚴審
正因為蚊香內含有“除蟲菊酯”這一低毒性農藥,所以蚊香產品必須經過農藥鑒定所的嚴格審批,獲得“農藥登記許可”后方能上市。
以上海為例,企業必須先將成品送交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病媒防治科和毒理研究室檢測。病媒防治科對蚊香進行生物效果測試,記錄蚊香對蚊子的“擊倒”速度,給出“合格”或“不合格”的鑒定。而毒理研究室則會進行包括“進口急性毒性實驗”、“吸入急性毒性實驗”、“刺激急性毒性實驗”在內的3項檢查;如果企業的配方中除蟲菊酯的劑量比例異于常規,還將進行其他的對人體的毒性實驗。檢測完畢后,企業須把檢驗報告、生產配方、工藝等多項文件內容送交農藥鑒定所,提出生產上市的申請。農藥鑒定所受理后,將由專家評審組對該蚊香的配方劑量、適用條件、刺激程度等多方面內容進行審核。在綜合權衡產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之后,專家給出意見,農藥鑒定所將以此作為是否頒發“農藥登記許可”的根據。
蚊香添加劑存有隱患
盡管經歷了如此嚴格的上市審核,但還是有專家對蚊香添加劑的安全性提出質疑。上海市農藥研究所陳忠敏建議,盡量少用盤式蚊香,改用電蚊香或液體蚊香。因為,雖然三者的有效成分都是除蟲菊酯,但是各自的添加劑成分是不同的。電蚊香、液體蚊香的添加劑相對來說要少些,且成分并不復雜,多為碳氫化合物;而盤式蚊香里除了0.2%~0.4%的除蟲菊脂外,99%以上的物質是有機填料、黏合劑、染料和其他添加劑,這些物質燃燒后所產生的煙霧可能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專家建議,嬰幼兒和孕婦等特殊人群使用蚊香要特別小心。嬰幼兒最好不要使用蚊香而
改用蚊帳,而孕婦則最好不要使用有煙盤香,盡量選擇沒有香味的電蚊香或液體蚊香。
Tips:有毒蚊香如何識別
據業內人士介紹,有毒蚊香一般來自小攤小販,是以666藥粉、DDT等化學殺蟲劑為原料制成的。這類產品只能驅散蚊蟲,并無殺滅作用,且煙霧對人體健康有害,經常使用會引起頭暈、惡心等中毒現象。那么,如何識別有毒蚊香呢?
1. 查“三證”:正規的蚊香應該“三證”齊全,即執行標準、農藥登記號、生產許可證這三項標識。
2. 看外觀:安全蚊香加工精細,色澤均勻,抗折力強,燃點時間在7小時~8小時左右。如果蚊香表面粗糙,結構松散,有大的顆粒雜質(DDT的結晶體呈細末),容易折斷,或者達不到燃點時間,中途就熄滅,可辨別是有毒蚊香。
3. 聞香味:有毒蚊香在打開包裝和燃點過程中,有股樟腦丸的味道,人聞久了感到頭暈。
4. 從燃點辨別:蚊香點燃時,合格產品只有黃色的火焰和青白色的煙,而有毒蚊香燃燒時產生綠色的火焰并冒黑煙。
5. 從蚊香灰辨別:合格蚊香燃點后的灰呈白、灰色,而有毒蚊香的灰卻是黑色的。
6. 從滅蟲效果分析:質地優良的蚊香對蚊子的毒性作用明顯,點燃后不易看到蚊子亂飛;而有毒的蚊香點燃后蚊子亂撞,藥效不如除蟲菊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