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導:上海中醫藥大學周英豪副教授
已近不惑之年的侯先生,最近一段時間頭昏腦脹、身體疲憊,總覺得上班時常犯困,且渾身出現不知名的小紅疙瘩,痛癢難耐。經過中醫師診斷發現,罪魁禍首竟是日漸炎熱的天氣。
在常人眼中,對濕與熱的理解,無非是水滴滴般的潮濕和汗流浹背的炎熱,似乎是天氣、環境的概念而與人體無關。但中醫不這樣看,在造成人體發病的最基本“六邪”中,濕和熱就占了其中兩席。并且,傳統醫學的“濕熱”范圍,也并不限于人們所感受的潮濕和炎熱,這類潮濕炎熱一般稱為“外濕外熱”,除此以外,還有存在于人體內而自己看不到的濕熱。
每當天氣又濕又熱,人就會感到胸悶煩躁;同樣,內環境濕熱也會讓身體內的臟腑器官感到不適應。上海中醫藥大學周英豪副教授指出,濕熱并不會像一把刀子直接改變或者損壞我們的臟腑器官,而是讓身體以及臟器不能適應環境而無法正常工作。
中醫對濕熱又有細分。濕,即通常所指的水濕,有內外濕之分。外濕是由于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等,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常與消化功能有關。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濕”的功能,若體虛消化不良或暴飲暴食,吃過多油膩、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運化”而使“水濕內停”。外濕能造成內濕,內濕則往往影響不到外濕。熱,即是一種熱象。天氣熱,太陽曬,就造成人體能感受到的外熱,而過辛辣或者熱氣的食物,則讓體內滋生內熱。
此外,補益東西吃多了,可能導致熱氣滋生。同樣,外熱可以導致內熱,內熱不會影響外熱。濕熱,體內濕氣郁結過多,也可能會轉化為內熱。而有濕氣伴隨的熱,單獨清熱效果往往不好,而需要清熱化濕雙管齊下,方能見效。這種“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關系,往往讓二者一起“危害”人體,尤其在夏天,濕熱由于外環境催生變得尤其多。
從臨床上看,由濕熱引起的疾病有很多,肝炎、胃炎、腹瀉等,都可能與之有關。有些濕熱導致的疾病的確讓人有意想不到的危害,甚至具有傳染性,比如眾所周知的棘手問題肝炎。周教授解釋,所謂的濕熱病背后,從現代醫學角度而言,可能有傳染性的細菌或者病毒,這些微生物本身就具有強烈的傳染性。加上外界環境的潮濕讓細菌病毒滋長,溫度上升加劇其活動能力,疾病自然變得更容易傳染。
杜絕“濕熱”可從口開始。通常在身體內部作怪的濕和熱,則絕大部分原因是“吃出來”的。如油條、炸雞翅,很多人以為,只有吃了這樣的油炸食物,才可能導致“熱氣”,而燒鴨、燒鵝則比較“濕氣”。實際上,這些食物都不那么“安全”。還有不少食物,人們了解不多,時常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把濕熱“吃”到肚子里了,如辛辣的辣椒、芥末、胡椒等。此外,炒菜時,一旦油溫過高,也可能會使食物滋長濕熱氣焰。
中醫認為,容易發生濕熱疾病的人,脾胃一般比較虛弱,盡管很多人可能看上去胃口很不錯,但并不一定就不“虛”。所謂脾胃虛,是指其消化能力運化能力比較弱,當人體攝入容易誘發濕熱的食物,虛弱的脾胃沒有足夠能力將其化解,濕熱就會郁結在體內;反之,脾胃功能和能力變強,就有可能把濕熱問題化解于無形。
夏天懂得一些濕熱癥狀表現,有利于預防“濕熱”。如濕常表現為口干而不愛喝水,疲倦、犯困、嗜睡,身體懶動且有沉重感,舌苔往往比較厚。熱表現為口干愛喝水、喉嚨痛、鼻子干、嘴巴干、小便黃,舌苔多呈現黃色。濕熱夾雜,則表現為大便比較爛,拉的次數比較多。當然,以上癥狀只能作為大致參考而不能代替醫學診斷,畢竟疾病有很多不典型癥狀以及未知因素。至于濕熱的治療,一般要分濕重還是熱重。前者以化濕為主,后者則以清熱為主,在這一原則下,再根據某些特殊表現,選擇相應的中藥,如霍香正氣膠囊、葛根芩連片等。癥狀緩和的,則可自我調理,適當喝些涼茶或綠豆湯、冬瓜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