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乙肝患者在得知自己患病后,整天處于一種緊張、焦慮乃至恐懼的心理狀態中。因為在他們看來,乙肝的必然結局就是肝硬化或肝癌。所以,他們一直在努力尋找所謂的“特效藥物”和“特效療法”。有句老話說得好“同病相憐”,乙肝患者聚在一起聊得最多的無非就是最近吃了什么藥,效果怎么樣。一旦聽到某人用了某藥之后療效顯著,那別的人一準趨之若騖。對于這樣的情況,上海虹橋醫院肝病診療中心的張亞民主任尖銳地指出:不同的乙肝患者所處的病理狀態是有很大差別的,單純使用一種藥物或一種治療方法不僅收效甚微,有時甚至還會使病情急轉直下。因此,不同的患者治療原則是迥然相異的。
無需治療的乙肝患者
如果臨床上缺乏癥狀、肝脾不腫大,肝功能正常,則多數為無癥狀性攜帶狀態。對于這種病人,應著眼于維持體內免疫穩定,不宜盲目通過增強免疫功能來清除病毒,因為一方面藥物過多會增加肝臟負擔,另一方面,機體免疫耐受一旦被打破,會導致免疫系統攻擊感染的肝細胞,繼而誘發肝病變。一般認為,可以暫時不治療,只需保持良好的心態、戒酒、不過度疲勞,不使用損肝藥物,每半年到醫院檢查一次肝功能和B超。如果對乙肝病毒攜帶者行肝活檢,發現肝內有明顯炎癥者,為防止這些病人快速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癌,可以考慮進行抗病毒治療。
哪些患者需要治療
對于轉氨酶反復升高,癥狀多且重,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體均陽性即所謂“大三陽”慢性乙肝患者,必需進行抗病毒、保肝和抗纖維化治療。以使病毒復制迅速得到抑制,減少肝細胞損害,減輕肝纖維化,從而阻斷肝硬化的發生。即使病人不是“大三陽”但只要肝功能長期不正常,或已有肝硬化的早期表現,仍需抗病毒治療。可應用對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的藥物,也可應用免疫調節藥物,通過強化機體免疫功能而抑制病毒。
另外不同狀態的慢性HBV感染者,如有生化或病理學肝病證據,不論有無肝硬化,均宜采用活血化瘀為主的抗纖維化治療。可用中藥復方制劑。治療的目標是減少肝細胞損傷,保護肝臟功能,并讓病人的肝臟功能基本維持正常,維持其終生不出現肝功能衰竭。對病毒復制活躍,肝損害明顯的病人關鍵是抗病毒治療,根據病情要聯合保肝降酶、調免疫、抗纖維化等綜合治療。
“異型肝炎”患者尤應積極治療

對于表面抗原陽性、e抗體、核心抗體陽性的所謂“小三陽”患者,應區別情況具體對待。如果經過一次肝炎發作或經正規抗病毒治療,由“大三陽”轉為“小三陽”或是“小二陽”,有時甚至于轉為e抗體和核心抗體陽性,常意味著疾病康復。但如果血清中病毒基因仍高,肝功能異常,常說明病毒變異。在我國慢性肝炎病人中相當數量這種變異現象。具體表現為:癥狀、體征不斷加重,疲乏勞累,腹脹納差,面色萎黃或黎黑,肝掌,蜘蛛痣明顯等等;肝功損害加劇,轉氨酶、黃疸反復升高,白蛋白下降明顯,球蛋白日見上升,凝血機制惡化;影像學檢查揭示病情向嚴重方面演變。如果遇到這種情況,說明上述病毒陰轉帶來了不良的后果,這些陰轉大都是病毒變異造成的。病毒變異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變異的后果也是相當復雜的。病毒變異本身說明病毒是一種適應性極強的、生命力頑強的生物體,它并非那么容易被消滅。乙肝病毒前C區基因變異是最常見的一種變異,變異后,使乙肝病毒e抗原不能產生,以致檢查e抗原為陰性,但它并不代表病毒復制的減輕或消失,病毒復制依然在暗中進行,使病情遷延不愈,容易發生肝硬化,甚至于發生爆發性肝壞死。此種情況應積極治療。
另外,乙肝病毒的S基因區也可發生變異,其編碼的乙肝表面抗原不能產生或表達,患者可出現表面抗原檢查陰性,這在過去看來,是乙肝根本治愈的標志。而實際不然,它不僅導致醫生的誤判,還是導致乙肝疫苗接種失敗的原因。因此,乙肝的抗病毒治療是治療的關鍵所在,但是從目前看,尚無絕對有效的藥物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