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征“農業稅”后,記者在河南農區采訪發現,一些鄉鎮對招商引資越來越熱。“一切圍繞項目轉”、“人人頭上有指標”現象普遍。一些鄉鎮干部為了引資,長年在外奔波。一些農民說,干部不“催糧要款”后,村里難見干部人影,有事也找不到人。
專家指出,鄉鎮紛紛上項目、鋪攤子不僅會引發新一輪的“圈地風”,也與集約式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方向不符。
“不招商引資,鄉鎮就沒有發展前途了”
在漯河市源匯區大劉鎮政府,記者看到了一張掛在墻上的“招商引資任務表”,上面詳細列出了每個鎮領導班子成員年度招商引資任務。大劉鎮黨委秘書王紅柱說:“鄉鎮一級以前主要靠農業稅吃飯,現在農業稅取消了,不招商引資的話,鄉鎮就沒有發展前途了。”
西華縣逍遙鎮去年完成了1500萬元的招商引資任務,今年的任務定為3000萬元,并且已分解到每個領導班子成員頭上。書記、鎮長每人引資1000萬元,副職每人500萬元,其他班子成員每人30萬元。逍遙鎮黨委副書記白義東說:“自從河南宣布免征農業稅以來,如何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成了鎮黨委、政府的工作目標。現在全鎮上下一切圍繞項目轉,一切圍繞項目干。”
睢縣董店鄉目前也是以“招商引資為中心工作”,今年上級給董店鄉下達了7000萬元的招商引資任務。鄉黨委書記劉詩光說:“免征農業稅后,招商引資是開辟鄉鎮財源最快捷的方式。為了引資,去年我花了2/3的時間在外邊,跑了8個省,今年力爭完成1億元的引資目標。”
由于鄉鎮招商引資實行的是“人人頭上有指標”的辦法,因此鄉鎮干部“個個身上有壓力”,記者采訪所到鄉鎮,從“一把手”到中層干部都在議論如何完成自己的招商指標。扶溝縣呂譚鄉黨委書記張宏斌說:“今年最大的工作目標是增加30萬元的稅收。”鄭州市某鄉的黨委書對記者說:“在新形勢下,能不能當好鄉黨委書記,關鍵看能不能跑來錢。跑來錢,干部們就擁護,跑不來,家就沒法當。”
冷了鄉村事傷了農民心
由于干部忙于招商引資,不少農村出現了公益事業沒人管、農民遇事找不到人的情況。
今年以來,河南省汝南縣老君廟鎮老君廟村一些群眾多次到鎮政府反映高速公路征地款不到位問題,可鎮干部左推右推。4月份以來,群眾4次到鎮政府反映問題,可有兩次找不到主要負責人,干部的冷漠激化了矛盾。村民殷小卯氣憤地說:“如今農業稅沒了,干部就不搭理群眾了。”
商丘市梁園區劉口鄉街上的許多商戶反映,幾年前鄉政府修的一條露天下水道成了垃圾溝,一到夏天就會招來很多蚊蟲,大人孩子都患有皮膚病,生意沒法做。一家酒樓的老板趙亮說:“現在政府只知道到外面招商引資,我們難道不是‘商’嗎?”
漯河市源匯區空冢郭鄉王會朝村農民閻紅耀說,農業稅取消了,群眾很高興,惟一覺得不順的就是干部作風。村里有一條排水溝,長年沒人組織挖,去年秋天下雨,淹了村里30多畝地,一些人家里也進了水。可淹了半個月,硬是沒人管。我們連續到鄉里上訪,鄉里才組織人把溝挖通,都淹成這樣了,干部真的看不見嗎?
一些鄉干部說,現在農村的事難辦,關鍵是鄉、村兩級沒錢,如果通過招商引資把鄉鎮經濟發展上去,有了錢,啥事都好辦。可一些農民卻說,干部越“招”,農民越“傷”,還不如幫農民辦好“眼前事”。
豈能“鄉鄉點火 鎮鎮冒煙”?
鄉鎮干部四面出擊招商引資,效果如何呢?有些地方確實引來了一些項目,但有的地方卻成了“政績招商”、“造假招商”。
商丘市梁園區劉口鄉為發展旅游業,到處招商引資,結果招來一伙投資騙子。這些來自山東泰安的騙子打著在當地投資建旅游飛機場的旗號,與鄉政府簽訂了投資協議,在騙取一些想承攬工程的當地包工頭錢財后,一走了之,造成很壞影響。
張彭村包工頭胡彥杰的父親說:“為了承接工程,胡彥杰不但請他們吃飯,還先后借給他們幾萬塊錢‘經費’,誰知這錢都打了水漂。當時是鄉政府大院騰出兩間房,給他們當辦公室,并掛上了‘山東泰安旅游開發總公司’的大牌子,不然誰會信他們?”
豫東某鄉去年上報的招商引資額為7600萬元,引進項目30多個,其中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2個,500萬元以上的項目4個。然而,記者實地參觀后發現,很多項目是“注水工程”。號稱投資500萬元的脫水蔬菜廠,只有二樓一個車間在生產,一樓的設備銹跡斑斑,很久沒有啟用。記者又來到據稱產品全部出口美國、總投資達1060萬元的鑄造廠,工廠竟然設在一個廢棄的山羊飼養場里,廠里總共只有4個人,廢舊的鐵質模具散亂地堆放著。在投資500萬元的一家中泰合資的調味品廠,記者看不出任何生產跡象,其中一個車間里有很多水泥池,池子里的黑黃色液體散發出刺鼻的氣味,據說那就是生產醬油的原料……
招商引資項目用地從哪來呢?記者發現,一些項目用的是以前倒閉的鄉鎮企業的地,但也有的項目占用耕地。如豫東某鄉引進的一個蔬菜加工項目,就采取向農民租用土地的辦法,私下改變土地用途。而劉口鄉的所謂“旅游飛機場”項目,則計劃占用一處村集體果園。為顯示引資誠意,鄉里還把果樹全部砍掉。
河南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谷建全分析,當前河南一些鄉鎮興起的招商引資熱驅動力來源于兩個方面:首先是市縣下達硬指標,層層分解到各個鄉鎮,最終形成了干部“全體招商”的局面;其次是農業稅取消后,鄉鎮政府陷入財政困局,為了維持自身運轉,迫切需要尋找新的收入來源。谷建全指出:“鄉鎮政府的做法實際上是一種職能越位,招商引資應由市場主體來做,政府要做的就是進行社會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務,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河南省社科院王建國認為,當前這種“鄉鄉點火,鎮鎮冒煙”的發展模式是一種“規模不經濟”,是與科學發展觀背道而馳的,最終將會帶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王建國說:“農區的工業發展要走園區化道路,應從全縣角度統籌考慮和規劃,這樣才有利于集約化,形成規模效應。實際上,當前這種發展模式更有可能帶來土地資源的浪費。”(新華社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