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飛機到海口下榻的賓館用午餐時,已是下午兩點了。接待我們的小劉向我們提起了瓊海的文屯村,說那里有的人家已去國離鄉多年,村里仍然為他們守護著空房,沒有人圖財,沒有人破壞,更沒有人侵占宅基地——哪怕年久失修的房屋已經倒塌。這樣的介紹引起了我們的興趣,于是便把這個陌生的村名列入了我們的采訪日程。
車從公路拐進文屯村,若不是小劉提醒,我們還懵懂著不知已該下車了——伸向文屯村的柏油道路和村口公園般的美麗景色著實出乎我們的意料,與我們頭腦中早已形成的一般農村“臟亂差”的概念形成了反差。
我們去的那天是個陰天,空氣有些凝滯,但文屯村撲面而來的美麗景色還是讓我們內心的感覺明亮起來。高高的椰子樹靜靜地組成一群歡迎我們的隊伍,令我遐想起它們在微風中婆娑起舞的樣子。樹下幾個設施齊備的籃球場,讓我們想像著村子里經常閃現的歡騰。高高低低的綠色植物間,有潔凈的石板小路向遠處探過去、由遠處彎過來。最吸引我的是大樹下、綠茵中的一條條休閑椅,雖然沒有人坐在上面,卻給人想像空間,那公園般的感覺,令我由衷地羨慕著茶余飯后能在這里休憩閑聊的文屯村的村民們。椰子、檳榔、芭蕉、荔枝、龍眼……還有許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用濃濃淡淡的綠色,用千姿百態的花和果實,用或清或濃的香氣,將我們引誘,令我們沉醉。
午后的文屯村十分安靜,村干部陪我們走了幾戶人家,家家的院門都沒上鎖,于是我們便登堂入室,得見他們生活的一角。這里的房子很具地方特色:幾進房屋像串糖葫蘆似的沿中軸線串起來。臨街的大門敞開著,從大門一直看到最里面一進房的大門,全不鎖也不關。瓊海的朋友說,“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依然是這里的淳樸民風。他隨手指著一家院子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名叫吳運敏的國民黨將軍的祖屋,新中國成立前他去了臺灣,他的母親去世時,是由鄉親們幫助埋葬的。盡管他家幾十年無人居住,村里人卻從沒動過他家的房子。院門上的鎖已經銹蝕,院中的房子也已經坍塌,就這樣一直鎖著房門,為他留著,等他歸來。在我的眼中這古老而又沉寂的院落仿佛一個白發蒼蒼的老母親在孤獨地等待著她遠方沒有歸期的兒女。而這一份古樸、一份鄉情卻不能不令人感動。
在一個前后四進的院落里,我們穿堂而過。沒有豪華的裝修,屋子里只簡單地掛著古樸的字畫和先人的照片,但那高高的屋脊、雕花的家具、氣度不凡的廳堂布局一下子就讓我們感受到了這個家族的歷史與文化。房屋的主人、72歲的吳文境老人告訴我們,他家上一輩兄弟四個,老大吳澤輝,畢業于日本東京大學,抗戰時期曾在天津的一家報社做社長,26歲時出任昌江縣縣長,有兩個兒子,一個在香港,一個在老家;老二吳澤煌,是馬來西亞歸國華僑;老三吳澤炫曾任國民黨第二十九軍參謀長,解放戰爭期間去了臺灣;老四吳澤炬,曾任馬來西亞上議院議長,他把財產都捐給了馬來西亞的學校,去年突發心臟病,在昆明過世了。如今這所院子里的第二進房子仍屬老二、老四兄弟倆,第三進房子則屬于老大、老三兄弟和他們的后人。老二的后人吳文境新蓋了這所院子的第一進,并一直居住在這幢老屋里,守望著這個家族的歷史與現在。因為聽不清老人的話,就再三與老人核對他的長輩們的姓名,老人利落地拿過我的筆,在我的筆記本上逐一寫下了他先輩們的名字,筆跡非常流暢,可見得家傳文化之深厚。
一路走來,發現文屯村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花,有的人家院子里到處都是花:梅花、百合、牡丹、蘭花、美人蕉、仙人掌……文屯人說:養花像書法繪畫一樣,也能陶冶情操。我們不難想像,居住在一個花園般美麗的村莊里的人們一定會有花一樣的笑顏,花一般美好的心靈。陪同我們參觀的瓊海市委的同志介紹說,從2000年開始,海南省將中央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和海南農村實際相結合,廣泛開展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到2004年11月底,全省已建成文明生態村四千八百多個,占自然村總數的20.6%,還有六百多個正在創建中。這些文明生態村每個村都有一間文化室、一個排(籃)球場、一個宣傳欄,較好地解決了創建村文化活動無場地的問題。文屯村是2003年開始創建文明生態村的,除村民出資、政府支持外,他們還吸引海外華僑捐資十多萬元、外出打工人員捐資3萬余元,他們清理了長年堆積的生產、生活垃圾,拆除了村民私搭亂建的豬舍柴房,建起了三條入村主干道,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修起了衛生間。過去的臭水池,已引入活水,種上睡蓮。椰林間,安置有石桌、石椅,成為集生態、休閑于一體的綠色公園。而喜讀詩書、書畫寄情已成為文屯村村民富足之后精神生活的新追求。如今村里打麻將賭博的現象絕跡了,臟亂差的居住環境改變了,文明生態村建設帶來了農民生活觀念的巨大轉變,也使海南的新農村叫響全國。前去調研的專家學者特別為海南的文明生態村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文明生態村是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生態環境、生態經濟和生態文化共同進步,廣大農民物質生活殷實、文化生活豐富、民風勤勞淳樸的現代化新農村。
言談中不知不覺來到了老書法家吳運環家門前,有人提議去拜訪一下這位在海南頗有名望的老書法家,于是我們便向上走去。83歲的退休教師吳運環是全國書法家協會的會員,已經有50余年的習書經歷,他的書法作品享譽海內外。在他的影響下,文屯村的青年后生都喜歡舞文弄墨,數得上的就有二十多個呢!聚在一起辦書畫展就成了他們最愉快的事情。吳家的院子不大,但花草依依,收拾得古色古香極有品位。透過門窗向外看,可謂一門一畫,一窗一景。吳老高興地接過我們送上的《環球花雨》,讓長子為我們沏上好的烏龍茶,又張羅著給我們看他剛剛結束的書畫作品展的錄像帶。堂屋四壁都懸掛著他的書法作品,或楷書或行草,蒼勁的筆力中透射出文屯人的執著與堅韌、豁達與博大。說到練習書法與創建文明生態村的關系,吳老說,喜歡上書法,就會通過學習書法萌生對文化知識的追求,就會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人的知識水平提高了,就會明白事理,修身養性,道德為先,社會和諧就有了保證。
只來得及品一杯吳老的好茶。匆匆作別時,就已經夕陽西下了。吳老又極熱忱地把我們送到村口的大樹下。
真的不舍得這個世外桃源般的魅力村莊,真的不想離開這夢境般的人間天堂,若有機會,相約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