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倫敦人優雅,有人說倫敦人傲慢,也有人說倫敦人保守。在英國,我們與各色人等打了不少交道,倒是覺得一些素不相識的倫敦人留給我們的印象更深刻。
馬路上的志愿者
倫敦最寬的大道要數白金漢宮門前的那條慶典大道薩爾摩街,可在我眼里也算不上太寬闊。像北京長安街那樣的大道這里根本就看不到,以至于回國后覺得哪條大道都比倫敦的馬路寬,難怪翻譯家在翻譯倫敦的道路時最常用的是“街”而不是“道”,那路充其量也就是條街。可一向以塞車著稱的倫敦,行車秩序卻出奇地好。沒人搶紅燈,沒人拼命地按喇叭,也沒人不管地方多么窄小只管一個勁兒地往前擠。讓記者發生興趣的是一位不是警察卻管得住汽車的人。
一天飯后,我們順著小街散步。遠遠地發現街角處有一個中年婦女穿著黃綠色熒光背心,扛著塊長把兒的大木牌,在馬路上來來回回地穿梭。看模樣不是警察,警察是要穿制服的,那她是干什么的呢?走近去看,她又規規矩矩地站在路邊,把手里的牌子像兒童團員拿紅纓槍那樣立在身旁,木牌上寫著:STOP(停)。這越發引起了我們的興趣,非要看個究竟。
不一會兒,遠處一位老人走過來,在我們的面前要過馬路,拿牌子的婦女趕忙奔上前來,一手把牌子伸出去截住往來車輛,一手攙著老人把她送過了馬路。而那過往的車輛倒也真的很聽指揮,耐心地等在那里直到那女人向他們揮手示意才開車駛去。如是幾次,我們看出了門道,不論是老人還是孩子,甚至包括青壯年人,只要有人過馬路,她就要攔車護送。記者有些不以為然,老人孩子還則罷了,年輕人足可以照料自己過馬路,根本不需要這樣呵護。
此時恰好我們的翻譯小仇走了過來,于是便向她請教。原來那個拿牌子的中年婦女是志愿者,因為這條小街沒有紅綠燈,行人過馬路容易發生交通事故,所以她志愿到這里為行人服務。這樣的志愿者有統一的服飾標志——就是她身上的熒光背心。她們自愿為大眾服務,不收任何費用和報酬。在英國這樣的志愿者還有很多。記者趕忙舉起相機為她拍照,她則在繼續為行人提供服務的同時,不忘給記者留下一個會意的微笑。
Excuse me
離開倫敦前一天,我們外出購物。從格林尼治到物利什有直達的公交車。車行出不遠,坐在我們后面的一位40多歲的女士就開始打噴嚏。剛開始記者并沒有注意到她,因為生活中我們早已對這樣的事習以為常。后來漸漸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她一邊打噴嚏一邊還不住嘴地叨念著什么。起初,記者以為她是個教徒,在念祈禱詞或咒語什么的,后來漸漸聽出了門道,原來她每打一次噴嚏都要輕輕地說一聲:“Excuse me(請原諒)。”
記者于是由衷地欽佩她:可真講究禮節呀!像打個噴嚏這么丁點兒小事還要不停地道歉。后來,她的噴嚏打得越多,記者的英語聽力也就越好,這一路上,記者已數不清她究竟打了多少個噴嚏,“Excuse me”這句普通的道歉用語卻一下子就印在了記者的腦海里,以至于立刻活學活用起來。
后來,記者發現,類似的事情其實哪里都有。不論是走路還是乘自動扶梯,走在后面的人要想超過前面的人時,不管你是否擋他的路,也不管他是否妨礙你的前行,行動之前總會先輕輕地道一聲:“Excuse me”在旅館餐廳,在觀光景點,在公交車上,甚至是在洗手間里,記者常常能聽到這句代表禮貌和修養的“excuse me”。在商場購物,和營業員打交道時,先說上一句“excuse me”,她會立刻放下手里的事情問你:“Can I helpyou(我能幫助你嗎)?”記者細細品味起來,覺得“excuse me”相對于“請原諒”這個意義來說,其實更接近我們漢語中常用的“勞駕”、“借光”、“討擾”的意思,俗話說“禮多人不怪”,好聽的話誰不愛多聽點兒呢?
在英國,記者常常有這樣一種感覺,不論何時何地,遇上什么樣的麻煩,只要你說上一句“excuse me”,那么注視著你的那些眼睛就變得寬容起來、和善起來:問路時對方會不厭其煩;負重時會有人伸出援手;孤獨一人時也不覺得寂寞,只要你在人群中,總有人在你耳邊輕輕說一聲“excuse me”。
倔強的守門人
格林尼治位于倫敦東南的泰晤士河畔,從機場可乘地鐵、輕軌轉車兩次到這里。昔日的皇家天文臺、國家航海博物館、皇家海軍學院都匯集在這個大區里。我們的BB(bed andbreakfast,床和早餐)格林尼治花園旅館就在皇家天文臺的所在地——格林尼治花園對面,可我們卻是最后一天才騰出時間上山去參觀天文臺。
到達天文臺時,剛剛九點,天文臺的大門敞開著,門口的牌子上寫著:開門時間是上午10點。可我們9點半還有其他安排,就用蹩腳的英語和把守大門的警衛攀談起來,希望他能行個方便放我們進去參觀。穿著制服的門衛用一張燦爛的笑臉一時讓我們燃起了希望,可他的語言卻一點也沒商量地請我們必須等到10點鐘才能入內。于是,我們退了一步,跟他商量只進去一步拍兩張本初子年線的照片,好在我們的雜志上發表。他依然燦爛地對我們微笑,卻也依然彬彬有禮地請我們繼續等待。我們只好退后。
就這樣回去?有點兒不甘心;繼續等下去?確實又沒有時間。正猶疑問,又上來一位游客。那是和我們住在同一家旅館的一位瑞士游客,剛剛在一起吃早飯還打招呼呢,于是我們也和他打了個招呼。他說也是來參觀天文臺的。聽說門衛不讓進,他便很有信心地跑去跟門衛泡開了蘑菇。看他跟門衛有說有笑的,不由也暗暗地為他加油,希望他能如愿,也許我們還能跟他沾上光呢!誰知這位瑞士同道也是說的熱鬧,隨著一聲“拜拜”,在一輛大貨車駛出大門以后,那個一臉笑容的門衛毫不留情地關上了大門。那位瑞士老先生向我們聳了聳肩,說了聲“不可理解”,轉頭向公園深處走去。
仿佛小學課本《列寧與士兵》的故事在我們身上重演,那位守門人至今都不能讓我忘記。他讓我領略了英國人的刻板,也再次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制度是這樣規定的,任何人都必須遵守。”
留學生小仇
在倫敦的個幾天里,我們的老朋友、在格林尼治大學做客座教授的華教授,幫我們找了個當地的中國留學生小仇做我們的翻譯。有一個周末,旅館人滿為患,我就到小仇那里擠了一夜。在一長排連體歐式樓房中,兩個小商店夾著小仇他們住的那棟三層小樓。底層只是一個門洞,小仇他們7個人自下而上住在上面兩層。一樓半是廚房兼餐廳,還有一個簡陋的衛生間兼浴室。二層一間8平方米左右的小屋住著小仇,另一間稍大些的小屋住著另外兩個女孩,三樓也是兩間小房,分別住著一對夫婦和另外兩個男孩子。其中一個男孩子早上剛從國內飛到倫敦,雖然覺得房間有些擁擠,但能有個落腳的地方也就很知足了。而另一個男孩子則說,這個月底他就要搬走了,因為他沒有和房東簽一年的租房合同,到期他就得搬家。他找的新房子比這里離學校更近一些,但租金要高出許多。小仇的房間應該說是其中條件最好的了——自己一間。每周70英鎊(1英鎊約合人民幣14.5元)的租金也著實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小仇房里的電器和家具都是揀來的,電視足有63.5厘米那么大,就是不能開大聲,因為房間的隔音效果不好,怕吵到別人。每天一吃過晚飯他們就要抓緊時間輪流洗澡,因為只有一個浴室還兼著衛生間,總是人滿為患。整棟房子的感覺很陳舊,墻皮已經不再完整,廚房里白色的冰箱已經開始泛黃。
聽說有客人來寄宿,樓里的人都很熱心。男生們幫忙從樓上抬來一張舊彈簧床墊放在小仇的房里,說這是他們公用的客床;女孩子也都在樓道里和餐廳里對記者噓寒問暖,但是一退到小仇的房間里,就再也沒人來打擾了。小仇說各人的房間是他們的私人空間,不便打擾,這也是他們來到英國入鄉隨俗的地方。每天臨睡前小仇都要打開電腦上網瀏覽一番,看看中國的消息,看看親人的信息。她經常到唐人街上去買打折的電話卡,可以利用晚上的時間比較便宜地和家里人通話。小仇是家里最小的姑娘,大學畢業后來英國讀碩士。在國內,爸爸、媽媽和姐姐都很寵愛她,到了英國幸虧有華教授一家多方照顧,但是許多事還是要自己學會打理,每天邊學習邊打工,日子過得很緊張,很艱苦。遇到不順心的事,小仇說她有時到泰晤士河邊伏在欄桿上或痛哭、或大喊、或靜默,一個人去宣泄自己的情感,宣泄過了,心情就會平靜一些。
小仇的個頭比我們都矮,可吃起飯來我們都不是她的對手,在自助餐館她每次幾乎都能把各種食物嘗個遍,我們看看很心酸。我問她:“來英國一年了,這個中餐自助餐館來過幾次?”她說只來過一次。我們認為不是很貴的自助餐(一人5英鎊),她卻止步不前。這些中國留學生的菜金每周維持在10英鎊左右,小仇說,若超過10英鎊就是比較奢侈了。而新鮮蔬菜一磅售價就達3英鎊,他們買的都是因不太新鮮而打折的蔬菜。在餐館打工工資是每小時5英鎊左右,主要的收入靠顧客給的小費。如果肯到街上為企業做活體廣告,每小時可掙到10英鎊,可那要連續幾個小時一直站在街上,非常人所能忍受。說到將來,小仇說她一定要回國,吃媽媽做的飯,給媽媽做飯吃。
清晨,記者走出留學生們居住的小樓,不由得吐了一口長氣,仿佛這一夜有沉重的負擔壓在記者的身上和心上。回到國內,記者也去拜望過小仇的家人,卻沒有說那些艱苦、那些壓抑,只告訴他們孩子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