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在企業管理中經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總是認為“態度決定行為”。比如在新品上市的時候,總是內部動員,希望銷售部門能夠理解新品成功上市對公司的重大意義。再比如說,對于一些能力較強但態度一般的員工,總是強調首先要他們轉變對工作的態度,再對他們的績效做出考核。
其實這樣的做法對企業和員工來說,都是不正確的。因為在一般情況下,行為是態度的外部表現。常常事物的普遍表現為:思維決定態度,態度決定行為,行為決定過程,過程決定結果。所以管理者就會錯誤地以偏概全,認為“態度決定一切”,從而采取了錯誤的做法。
這可真是很大的認知錯誤。比如說,中國人在態度上普遍認識到吸煙對身體健康有害,但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中國的煙民數量在以每年300萬的速度增長,每年都有70萬人死于吸煙。證據顯示:每星期有差不多1萬左右的中國人死于與吸煙相關的疾病。中國每年銷售的香煙高達1.6萬億支。而中國人自己就消費世界上1/3的香煙。
有個真實的案例:1923年,山東一個女人被強盜強搶上山并拜堂成親(行動),一起生活6年后(行為),家人帶官兵解救了她,但她不愿離開那個強盜,理由是一起生活這么久,她愛上了他(態度)。
實踐出真知,我們找到了一個有效的管理原理,那就是“行為決定態度”。
管理一個企業就好像管理一個小型的國家,必須用系統的規章制度規范企業員工的行為,長期堅持從而達到潛移默化改造企業員工態度或理念的目的。
新加坡人的素質之高是全世界聞名的,這都是“新加坡之父”李光耀長期用嚴格的法制規范新加坡人的言行舉止,讓他們習以為常從而達到素質提高的。比如說口香糖,現在的新加坡人普遍認為吃口香糖不環保、污染環境,是不道德的。其實在1992年李光耀頒布了進口及銷售口香糖的禁令并嚴厲執行之前,在新加坡發售的口香糖的品牌達128種,銷量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但到12年后的今天,新加坡人早已習慣了沒有口香糖的生活。街上大大小小的商店里根本見不到口香糖,公共場所也看不到口香糖的殘渣。一名22歲的新加坡王姓大學生在網上說:“在新加坡,吃口香糖比召妓還要讓人感到羞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