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王信軍跳槽到山東肥城市區的一家酒水批發部作推銷員,這年3月的一次四川之行,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
在四川,王信軍陪幾個客戶吃飯時,介紹家鄉肥城有10萬畝桃園是聞名全國的桃木之鄉。客戶聽后,馬上說:那你們當地桃木制品應該很多了,桃木制品好啊,有吉祥如意、祝福平安的寓意,下次給我帶點桃木制品。從小在樹林里長大的王信軍不假思索就滿口答應了。
王信軍沒有想到,客戶托付的這件小事卻沒能辦成——他找遍了肥城的每個角落也沒能發現桃木工藝制品。
桃木之鄉沒有做桃木工藝品的,這一發現讓王信軍動起了腦筋,他到工藝品商店做了一番市場調查。發現桃木木雕工藝品非常受歡迎,價格都非常高,利潤空間十分可觀,而當地的老百姓每年將老化或淘汰的桃樹大都當作柴禾給燒了,因此,原材料低廉而充足。
王信軍萌生了改行創業的念頭,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好朋友張衛東,兩個年輕人一拍即合。主意拿定了,可擺在眼前的難題是倆人都不懂木雕工藝。經過多方打聽,他們了解到江蘇南通是中國的雕刻之鄉,決定南下江蘇去請雕刻技師。
他們裝作訂貨的客商混進了南通的各家木雕廠,經過半個月的考察,發現有個叫姚年的雕刻師手藝不錯。
王倌軍和張衛東往返奔波了近三個月,四次南下江蘇,但只拉攏感情,絕口不提請人的事。第五次去姚年家時,他們覺得時機成熟了,于是就說出了真實想法。
令王信軍和張衛東大失所望的是,姚年一口回絕了他們。
2000年11月,王信軍獨自一人又去了姚年的家。
看到滿身雪水的王信軍,感動之余的姚年接受了他的邀請——去山東肥城玩玩看看。
2001年春,王信軍終于把姚年請到了肥城,他和張衛東又東拼西湊借來了5萬元錢,廠子熱熱鬧鬧建了起來。王信軍考慮到我國民間有懸掛桃木劍保平安的風俗,桃木劍深受人們青睞,再加上姚年擅長平面木雕,刀劍雕刻設計是他的特長,于是決定首先開發桃木劍產品。3月份,第一批桃木劍出爐了,參照其它木質工藝品的價格,王信軍將桃木劍定為每把200-500元,他把目光瞄準了離此不遠的泰山風景區,他覺得憑泰山的人流量和游客的購買能力,產品根本不愁銷。
自認為深諳營銷之道的王信軍背著一捆桃木劍直奔泰山。出乎王信軍的意料,游客大多僅是聽到他的吆喝聲過來看熱鬧的,并沒有人真正購買。
精明的王信軍很快就從游客充滿懷疑的目光中發現了問題之所在:顧客無法確定他的桃木劍的真假。而王信軍又拿不出辨別真偽的辦法,任他磨破了嘴皮,游客就是不買賬。一連兩個月,他的劍一把也沒有賣出去。
王信軍思來想去卻無計可施,有一天他又坐在廠里浸泡桃木的水池子邊發呆時,事情突然有了轉機。王信軍剛兩歲的兒子將家里的鹽罐子仍進了水池里。
當時王信軍并沒把這事放在心上,可第二天早晨,意想不到的現象出現了,水池里飄出了清新的桃花香味兒。
用食鹽水浸泡能加濃桃木的味道,這一發現讓王信軍如獲至寶,現在他再也不必為解釋真假桃木而發愁了。
重新殺回泰山風景區的第一個月,王信軍就賣出了500多把劍,價值近10萬元。
2002年初,他在泰山風景區開了一家專賣店,產品也從桃木劍擴展到桃木掛件、人物雕刻等60多個品種。為了迎接當年夏天旅游旺季的到來,他早早就開始加緊生產,準備大干一場,可這一次他卻失算了。兩個月內,有近十家桃木工藝品商店相繼開張,打得王信軍措手不及,備好的產品有不少都積壓了下來。眼看旅游紀念品市場岌岌可危,王信軍開始思謀對策。
一次偶然的機會,當王信軍看到朋友打電話時有了意外的發現——何不做桃木電話!
王信軍買來普通電話機,拆卸后把機芯放進桃木做的外殼里,研制出了可以使用的桃木電話。這一突發的靈感也讓他有了新的思路,他決定跳出旅游紀念品市場的小圈子,大力開發觀賞兼實用的桃木家居用品。
2002年底,他的桃木用品專賣在肥城市區開張了,精心研制的桃木電話、桃木茶具、桃木涼席等產品一亮就賣火了。
2003年,王信軍賣出了近70萬元的桃木家居用品。臨近元旦的一天,他突然接到了一個客戶的電話,要預定40萬元的貨。
上門的生意豈能放過?他一口答應了,高興勁過了之后,王信軍發現自己惹麻煩了,他根本就沒這個生產能力。
定單要求的期限是兩周,如果不能按期交貨就要承擔違約責任。王倌軍琢磨來琢磨去,想出了一個借雞生蛋的經營之策。
王信軍把肥城的十幾個小廠都聯合起來趕制這批貨,如此一來,這些工廠都成為了他的加工車間,包裝統一,品牌統一,分散加工,集中銷售,無意中形成產業化發展。最后如期交了貨。
王信軍的生意越做越紅火,2004年,他的工廠平均3天就能開發一個新產品,并在濟南、鄭州等地開辦了多家連鎖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