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歲的孫老伯在和老伴一起逛公園時發生了腦血管意外,當即就癱倒在地,不省人事。送到醫院做了CT之后確診為腦溢血。這可是一種嚴重的疾病,老伴和子女輪流守候在他身邊,不敢有絲毫的大意。由于搶救及時,再加上護士和家人的精心照顧,孫老伯恢復得相當好。在床上躺了一個多月的他早就按捺不住了,想出去活動活動,可兒子堅決不同意:“爸,你得的是腦溢血,很嚴重的,不像腦梗塞那么簡單,吃不消劇烈運動的,不然會復發的。”孫老伯覺得兒子的話也有道理,雖然心里不情愿,還是乖乖地躺下了。就這樣,又過了3個多月,他的身體徹底恢復了,家人也終于放心讓他下床活動了。可他一站起來就感到天旋地轉,要不是兒子在一旁扶住,恐怕又要摔一跤了,一家人為此嚇出了一身冷汗。看來離真正地康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暫且只能繼續臥床休息了。孫老伯心中不免焦急:“這樣的休養究竟什么時候是個頭呢?”和孫老伯有同樣煩惱的中風病人不在少數,在病情得到控制后不是自己不敢運動,就是家人不讓運動。這看似是出于對康復期病人安全的考慮,其實對健康并沒有好處,甚至還會誘發直立性低血壓。
為什么會發生直立性低血壓
直立性低血壓是病后臥床期較長的病人常見的并發癥。長期臥床的病人開始站立甚至在抬高床頭成坐姿時,就會出現頭暈、心慌、出汗等不適。這時病人及家屬都會感到很緊張,害怕再次發生中風,趕緊臥床不敢再動,結果就形成了“臥床—頭暈—再臥床—再頭暈”的惡性循環。其實,這時的頭暈正是由于長期臥床導致直立性低血壓引起的。正常人在改變體位從臥位到立位時,下肢靜脈擴張,容納的血量增多,回到心臟的血量也會下降,心臟向外輸出的血量減少,血壓也會有所下降,只是下降的幅度小,人體可以適應,同時通過姿勢血壓調節反射,血壓會很快自動調整過來。而長期臥床者這種神經血管反射的調節機制顯著衰退,加之腦血管病本身的病變又使這種調節發生障礙,血壓下降幅度更大,不能及時調整,以致發生直立性低血壓。這種并發癥一旦發生,即使進行恰當的治療,也要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調整才能恢復正常。病人因此延長臥床時間,增加了發生其他并發癥的危險性,這將大大延緩整體恢復的時程。
簡單易行的家庭防治法
盡早活動、減少臥床,是預防直立性低血壓最有效的辦法。一旦發生直立性低血壓,除了進行治療外,還可在家中遵照下面的方法進行簡單有效的康復訓練。
1. 逐漸抬高床頭,使上半身慢慢抬高,下肢保持水平位。開始的角度可以從30度起持續5分鐘,然后根據病人反應情況逐漸調整角度和時間;達到90度維持30分鐘時,可轉變為床邊雙腿下垂直坐位,然后再逐漸過渡到站立位。
2. 適當主動或被動地活動肢體,對健側肢體進行適量抗阻運動,以促進血液回流,刺激神經血管調節反射性的提高,從根本上解決直立性低血壓問題。
3. 穿彈力長襪,以減緩下肢血管擴張,促進下肢血液回流。
體位訓練時,必須密切觀察病人精神狀態的變化、對語言的反應、血壓脈搏的變化和臉色。病人如有頭暈、惡心、心慌、出虛汗等自覺癥狀,應及時調整或終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