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險情之一:合并高血壓
李先生患糖尿病已有兩年多了,通過飲食調整與口服降血糖藥等措施,病情控制得還算不錯。前段時間因感到頭昏去醫院檢查,又查出了高血壓,于是便到藥店購買了雙氫克尿塞服用。兩個月過去了,血壓得到了控制,可不幸的是糖尿病卻加重了,不知所措的李先生沮喪不已。
其實,類似這樣的病例還不少。醫學資料顯示,大約有70%~80%的糖尿病患者同時存在高血壓病,故兩者有“姐妹病”之稱。那么,兩病并存有何危害呢?臨床研究表明,主要是兩者相互“助紂為虐”,進而引起多種并發癥發生,如失明、尿毒癥以及心腦血管病變等。特別是兩者合并存在的時候,往往導致治療用藥上的矛盾,某些降壓藥可加重糖尿病的程度。
也許有人會說,那就顧一頭——集中精力降血糖吧,只要將其控制在正常水平,不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的確,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醫生將治療的目標定位在嚴格控制血糖上,這樣可使糖尿病的微血管病變減少2/3以上。然而,心肌梗死、腦中風等并發癥卻未見明顯減少。后來發現,供應心臟、大腦等部位的大血管與供應眼睛、腎臟的微血管不一樣,前者與血壓、血脂等關系更為密切。因此,只降血糖而不降血壓、血脂,失明等微血管病變可以防止,但心臟病、中風等病變照舊發生。這就是目前醫學界的最新共識:治療要兩手抓,即一手抓血糖控制,一手抓降壓調脂,才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與血管病變的發展。
支招
如何解決降壓藥對糖尿病的消極影響呢?原來,降壓藥中有一類利尿藥,如雙氫克尿塞、速尿等,可干擾體內糖與脂類的代謝,引起糖耐量異常和膽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以及尿酸升高,不僅加重糖尿病的病情,還可促使動脈硬化等大小血管病變。因此,解決的辦法也就應運而生了——對于合并有高血壓的糖尿病者,應注意對藥物的選擇:可考慮使用那些不干擾糖與脂肪的代謝、不影響腎臟血流量與電解質平衡的藥物。如a受體阻滯劑哌唑嗪、卡托普利、鈣離子拮抗劑尼群地平、利尿劑吲噠帕胺等,即可走出李先生那樣的困境,收到既降血糖又降血壓的雙贏結果。
險情之二:大便秘結
便秘是一種常見的癥狀,也是很容易解決的小毛病,可對于有些人來說卻能成為“殺手”。在門診中,曾遇到兩個這樣的不幸者:一位是林姓中年女性,因便秘而突然失明;另一位姓王的老人,便秘導致他突發大面積心肌梗塞而致死。
小小便秘為何如此兇險呢?原來這兩人都患有糖尿病,且病程較長,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血管病變。如那位中年女性有視網膜微血管瘤與新生血管,和老人有冠狀動脈硬化與腦動脈硬化,當他們用力大便時,血壓水平可急劇上升。研究顯示,彼時的血壓水平可較平時翻上一番,其一過性收縮壓,可達到200毫米汞柱以上。如此高的血壓完全可造成血管破裂,引起視網膜出血而致失明;也可導致心臟負荷陡然增加,誘發急性心梗的驟發而致命。
更為糟糕的是,便秘的發生幾率在糖尿病病人身上相當高,病程越長越易與之結緣。問題在于病程長,植物神經病變越嚴重,由此導致的便秘越易發生,且越頑固,對病人的威脅也越大。
支招
了解了這一點,就要高度重視便秘問題,絕對不可如普通人那樣當成小疾微恙來對待。首先,要注意防患于未然,增加富含纖維素的蔬菜攝入,如芹菜、大白菜等。一旦出現便秘,務必找醫生治療,或采用灌腸的方式清潔腸道,切不可使力掙便。視需要可服通便藥麻仁潤腸丸、復方蘆薈膠囊等,以保持腸道通暢。另外,必要的戶外活動也有促進胃腸蠕動之效,減少便秘之害。
險情之三:早晨鍛煉
運動鍛煉是糖尿病患者康復的主要方法之一,有規律的運動能夠控制病情,減少并發癥。不過,時機的選擇非常重要,人們通常習慣的早晨活動并不適合糖尿病病人。理由很簡單,早晨氣溫較低,人體內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而患者多有心腦血管的并發癥,遭遇冷空氣刺激或勞累很容易突然發病,甚至猝死。再者,清晨大多數人都是空腹鍛煉,極易誘發低血糖,甚至誘發低血糖昏迷,臨床醫生經常遇到這類患者。
支招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并發心腦血管疾病的病人,應將清晨到上午10點之前作為“警戒線”,在這段時間內不要急躁、緊張、生悶氣,更不宜參加登山、跑步等強度較大的鍛煉,以防不測。
另外,早晨空氣污染也較為嚴重,此時鍛煉,由于呼吸加深加快,污物、灰塵、細菌等易經呼吸道進入體內,對于免疫力差的人來說,由此造成氣管、肺部等感染而加重病情,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總之,糖尿病病人最好將運動時間改在下午或傍晚進行,以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