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傳統的24節氣,只要過了立秋,氣候就算是轉入秋季。可現代氣象統計資料表明:上海地區9月份的平均氣溫為23.6攝氏度,其中平均最高氣溫可達27.4攝氏度,即使是平均最低氣溫也在20攝氏度以上。可見,本月仍未脫離高溫酷熱的夏季。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轉暖,氣溫明顯偏高,因此,專家提醒公眾,進入9月以后,切莫以為氣候轉涼而忽視防暑降溫的措施。
保健須看天時
傳統醫學認為,醫療保健都必須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其中的“時”是指“天時”,也就是各種氣象環境因素,以及由此而來的對人體所產生的各種影響。由于這種因素無時無刻在變化著、運動著,因而人的預防治療、養生保健,也就要根據自然變化,隨時反饋、及時調整。而要做到這一切,前提是對不同時段的氣候特性作出正確的判斷和界定。
夏秋兩季的天氣有著很大的不同。其一,夏季晴熱,平均氣溫至少在22攝氏度以上,甚至可出現35攝氏度~38攝氏度以上的連續高溫;而秋季的平均氣溫一般都在22攝氏度以下,出現高溫天氣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其二,我國大部分地區因受季風的影響,每年的降水大多發生在偏南風盛行的5月~9月,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汛期,而進入10月以后,降水則明顯減少,氣候趨于干燥。正因為如此,中醫認為夏季高溫多雨、暑中夾濕,須以祛暑除濕為先;而秋季涼爽少雨、燥中帶干,保健的重點為養肺潤燥。雖然初秋時段因受夏熱余威的影響,涼爽之中可能稍帶有一絲干熱,但兩者在病因、病機、治療上的明顯不同,是顯而易見的。
養生仍要防暑
近20年來,由于受地球氣候轉暖的影響,9月的平均氣溫偏高,再加上上海地區臨江沿海,時常會遭受到臺風的侵襲,而隨之來的則是大量的降水,因此,本月的天氣要么是晴空萬里、持續高溫,要么是臺風突降、大雨傾盆。所以,此時養生以及疾病的防范要點,依然是暑熱濕邪的侵襲,而不是初秋燥熱的干擾。雨水較多、濕氣偏重,非常易損傷脾胃的運化功能,而流行病學的調查同樣證實,眼下也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期之一,故須繼續密切關注食品衛生。

另外,高溫潮濕的天氣易造成傷心、耗氣、損液,所以,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依然不可麻痹大意;特別是本月因突然遭遇雷雨、臺風的天氣較多,常常會造成短時間內溫差的急劇變化,就更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本月又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日子,雖處于酷暑之尾,但有時卻炎熱無比,民間常將這種氣候形容為“秋老虎”,在臨床上,受其所傷導致高溫中暑的大有人在。中醫認為:此乃陰陽之氣搏殺之際,如陽氣較強、副熱帶高壓占上風時,“秋老虎”往往就會橫行霸道,天氣炎熱難熬;反之,當陰氣偏盛、北方冷空氣不斷南下時,氣溫便可迅速下降。
依據養生學說,一年中有四個重要的節點(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對人的健康十分關鍵。秋分時陽光直射赤道,晝夜接近等長,自然界中的陰陽之氣正處于相對地平衡狀態,所以,古人稱“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此后,氣候將逐步轉冷,因而,秋分是自然界氣候陰陽交替轉換的分水嶺。
基于大自然的這種陰陽變化,中醫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理論,根據同樣的道理,在臨床上,秋分前要防范的是暑濕,秋分后應注意的是秋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