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針已經指向下午4點,天氣仍有些悶熱。此時,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專家門診室外,還有不少病人在低聲交談,聽口音,來自東北、四川、江西、福建的都有。一對青年夫婦捧著一塊“德技雙馨妙手回春”的匾額,專程來送給周梁教授。周教授婉言謝絕,小夫妻高低不依;周教授話鋒一轉,對病情問長問短,小夫妻笑臉相答,贈匾“謝恩”的初衷堅定不移……此情此景令人感動。一位病人忍不住贊揚:“周教授醫德高尚、醫技精湛,乃病家福音。他醫治疾病,有如排兵布陣,運籌帷幄,術前設計周到,術中謹慎細致,讓我在較短的時間就康復了。”一名長相儒雅的中年男子接著說:“我妻子患唾液腺腫瘤,在走投無路之際,我上網查資料,看到一篇文章說,周梁施行的一次手術挽救一位病人的生命,事后還把紅包退還,那位病人出院結算只用了3000多元,他和家人由衷地敬佩和感謝周教授和上海醫生!’因此,我也要選擇周教授為我妻子手術……”
一場特殊的考試
歲月流逝,隔不斷的是記憶。初識周梁教授,是在上世紀90年代早期。當時從法國波爾多第二大學醫學院獲博士學位歸來的周梁,待人誠懇,醫技嫻熟,對耳鼻喉科各部位的疑難雜癥診斷準確,挽救了許多危重病人的生命。曾做過兩次喉癌手術的李老先生舊病復發,懷著強烈的求生欲望,去了各大醫院求治,結果均以“愛莫能助”而告終。后經人介紹,周教授為老人會診。老先生因聲帶切除口不能語,就把對疾病看法、治療要求等整理了17個問題寫在紙上,請求解答。從來只有病人求醫生,沒見過病人考醫生。面對特殊的“試題”,周教授耐心、細致地逐一解釋。他說:“手術雖不能保證成功,但有生的希望,只要你有信心,我愿意為你主刀。”寥寥數語使老人看到生的希望。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患者病情之復雜、手術難度之大,出于常人的想象。經過術前周密的設計,周教授對患者進行“喉癌切除及胸大肌皮瓣修復術”,手術從上午8點一直做到晚上11點。在3個多月的治療過程中,幾乎所有的并發癥都“造訪”老人,好幾次周教授半夜三更被急電叫來搶救。經過醫務人員的精心治療,老人終于渡過一系列難關轉危為安,出院時,家屬送來錦旗表示感激之情。事后,有人問周教授,為了一個素不相識的病人擔這么大風險,值嗎?而周教授卻平靜地說:“醫生的使命就是拯救生命。”其實,在搶救李先生的同時,周教授的母親因患腦梗也住院搶救。自古忠孝難兩全,他選擇了患者而愧對親人。
醫患共演“新生劇”
2000年,周教授到眼耳鼻喉科醫院工作。該院創建于1952年,是一所三級甲等專科醫院、上海市文明單位。慕名求醫的病人來自全國各地,其中喉癌病人不少。對早期患喉部腫瘤的病人,周教授在國內首先采用CHEP術式治療,取得了既徹底根除病灶又保留了患者發音功能的良好效果(該成果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對晚期患者,只能進行全喉切除,術后失去發音器官。一個能說會道的人,突然失去與人交流的功能,怎不沮喪?為了讓這部分特殊患者樹立信心,恢復言語交流的能力,從事耳鼻喉科臨床與基礎研究工作20余年的周梁獨辟蹊徑,領銜成立“無喉言語治療中心”,對全喉切除的病人進行科學、系統的訓練治療,讓無喉人通過排氣振動食道方式進行發聲講話。
今年醫院舉行新春聯誼會,在周教授的提議下,無喉患者和醫務工作者同臺合演了一場“新聲、新生”劇,那醫患一家的感人情景,在醫務界一時傳為佳話……
建立頭頸外科腫瘤診療中心
作為學科領頭人,周梁與同仁成立了“頭頸外科腫瘤診療中心”,中心匯集醫院耳鼻喉科、眼科、放療科和放射科以及病理科等在該領域長期工作的專家,診療范圍涉及頭頸部各種腫瘤,包括喉癌、下咽癌、鼻、鼻竇良惡性腫瘤、鼻咽纖維血管瘤、甲狀腺腫瘤、唾液腺腫瘤、耳部腫瘤、頸段食道癌等高危疾患的診斷和治療。專家們通過每周一次的聯合門診和病例討論,共同為患者制定最佳診療方案,受到了廣大病人和家屬的歡迎和好評。
心中時刻裝著病人
周梁教授以其在耳鼻喉科頭頸外科領域做出的成績,同時作為頭頸腫瘤手術后結構重建和功能恢復的倡導者和學術領頭人,獲得“復旦大學第2屆校長獎”殊榮;主持并完成原國家教委及上海市科委、教委和上海市衛生局等課題6項;還被評為上海市優秀青年教師、上海市“十佳中青年醫師”、全國首屆中青年醫學科技之星、上海市“十佳杰出青年”、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等。
面對諸多成績和榮譽,周教授的心里只裝著病人。他說:“患者把世界上最珍貴的生命和健康托付給醫生,我有什么理由不做好呢?醫生的價值,只有在努力治好病人時,才能得到完全體現。”這質樸語言不僅僅閃爍著一位醫學專家的思想光輝,更道出了當代中國醫務工作者的共同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