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片名:顏尼歐·莫利克奈的電影音樂作品
演奏:馬友友
編號:SONY CLASSICAL SK90453
顏尼歐·莫利克奈是當代最受歡迎的意大利電影音樂家,他的音樂風格跨越古典、爵士與流行,40多年來,累積的影視音樂作品超過500部,合作的對象都是當代最知名的電影大師。莫利克奈的音樂創作讓他曾經5度入圍奧斯卡最佳電影原聲音樂的候選名單,同時也為他贏得無數的獎項,包括2座金球獎、1座格萊美獎、5座英國電影學院獎、6座意大利電影獎,以及8座意大利國家影評學會獎。
在2001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中,上臺演奏奧斯卡得獎作品《臥虎藏龍》的馬友友遇見了以《西西里美麗傳說》入圍的顏尼歐·莫利克奈。這次會面后,莫利克奈開始思考將自己的電影音樂改寫成大提琴演奏曲。于是,就有了這張燃燒音樂情感的美麗之作。
在這張專輯中,顏尼歐·莫利克奈重新為他的那些跨越半世紀的電影音樂編曲,并由他親自指揮羅馬交響樂團伴奏。他保留了原樂章中的結構,同時為馬友友提供了情緒的切入點,讓大提琴有最精彩的揮灑與表達的空間。在演繹過程中,馬友友捕捉到了莫利克奈旋律所釋放出的非凡感動,琴音如泣如訴,戲劇性十足。
此碟開首是電影《教會》的音樂組曲:“賈布利耶的雙簧管”和“瀑布”,那種哀莫大于心死的慨嘆,絕對叫人聽了感到震驚。接下來是顏尼歐·莫利克奈為意大利著名導演朱賽佩·托納多雷譜寫的電影音樂組曲:《海上鋼琴師》、《天堂影院》、《西西里美麗傳說》和《幽國車站》,馬友友在弓弦之間所凸現的生命悸動和情感張力,讓聽眾感受到的是深入內心的感傷和無以復加的優美,可以說,這是我近年聽過的讓我熱淚盈眶的演奏。此外,莫利克奈為意大利導演塞爾吉奧·萊昂尼譜寫的電影音樂組曲:《美國往事》、《西部往事》和《人山人海》等,也足以一聽再聽。
順便一提,這張唱片的錄音中,大提琴音色奇美絕倫,呈現出干凈細膩的音質、飽滿豐潤的平衡度,以及迷人鮮活的現場空間感。琴腔共鳴之美妙,所彌漫出的“木頭味”之濃烈,實在令人難以抵擋。兩個字:天碟!

片名:中國民歌
演唱:彭麗媛
編號:abc-K2-023
作為中國當代民族聲樂的代表人物,彭麗媛無論在哪個方面,都堪稱中國歌唱界的典范。她不僅是中國第一位民族聲樂碩士、中國人民解放軍最年輕的文職將軍;同時,她也是第八屆、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全國青聯常委、中國文聯委員。她的歌聲遍及祖國的每一個城市和山村,在邊疆海防、軍營哨聽、貧困山區、雪域高原以及工農業生產科研第一線,都留有她的足跡和身影。她的藝術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把歌聲獻給人民,是彭麗媛畢生的追求。
這是20年前,由彭麗媛演唱,鄭小瑛指揮中央實驗歌劇院樂團、陳燮陽指揮中央樂團合作錄制的中國民歌專輯。在這個珍貴的錄音中,當年初出茅廬的彭麗媛,聲音是那么的純樸、甜美而清亮,充滿中國大地上特有的泥土芳香。雖然藝術視野相比她以后的歌路歷程有所局限,但是那份沒有經過太多雕琢的少女情懷,卻是她在80年代后錄制的各種專輯中,很難再找到的。
像當年紅極一時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我愛你,塞北的雪”等“新時期民歌”,今天雖然仍然有各種版本在流行,但是彭麗媛無論發聲和演繹,都顯示出別具一格的特色。那標志性的清脆歌聲,是后來的其它演繹者難以企及的。至于她演唱的民間小調,既秉承了王昆、郭蘭英等前輩歌唱家的甜美風范,更帶有顧盼神飛、羞澀溫柔的表現力,給人以純美歡娛的聽覺享受。
廣州ABC唱片公司最新使用當今最頂尖的DSD技術,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80年代初期錄制的模擬母帶重新進行技術加工,并采用日本JVC的K2制版技術重新制版,雖說音效上還稱不上是“脫胎換骨”,或者說達到“令人跳起”的發燒水準,但是聲音的品質呈現出的飛躍,還是“有耳共聞”的。最重要的是,對于喜歡彭麗媛的歌迷而言,這張唱片的內容太富有歷史價值了,值得拼死以求!

片名:超越靈性(GETTING THROUGH IT)
演唱:諸多民謠演唱家
編號:CRYSTAL ACOUSTIC CR-SACD1501
收到TOP MUSIC寄來的這張SACD時,發現唱片側條上印著“超越靈性,力量提升”四個大字,旁邊還依稀見到選自《馬太福音》某個章節的語錄,于是便把它放在汽車音響里聽個究竟。發現唱片里面也就是一些典型的美式民謠,有些曲子耳熟能詳,有些則不曾耳聞。總之,無論音樂和音響,聽起來并不像包裝上寫的那么“神”,沒有太多的感覺。于是,回家就把它扔到了一邊。
直到三四天后的晚上,忙完一整日的工作,打開家里的Hi-Fi,把自己深深埋進沙發,才想到還有這張沒有真正“過堂”的唱片。放進SACD機兩分鐘,我就開始慶幸沒有隨隨便便的錯過這張非常發燒的唱片。事實上,TOP MUSIC的發燒錄音又何曾讓我失望過呢?
我必須承認:高級Hi-Fi音響和普通器材的區別,就是在于往往能使得一張唱片聽起來判若兩物。尤其是一個真正好的錄音,在平常的器材中聽來,可能僅僅是泛泛之作,而在好的音響中表現出來,就真的宛如“清水變雞湯”,讓人回味無窮。
這張唱片中的演唱者都不是大名鼎鼎的歌手,但是卻制作得相當具有“概念化”,里面的內容在高級音響中播來,竟然讓我倍感真摯。其中最為人熟悉的,當然是 Tuck and Patti 兩夫婦演唱的 “Tears In Heaven”。這首艾里克·克萊普頓唱紅的名曲之前,居然加上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英語詩歌朗誦,在啾啾鳥語和潺潺流水的背景聲中,一字一句地細意表達,顯得語重心長。經過一段如此感人的獨白后,再由夫婦倆把這首歌曲發人深省地演繹出來,讓人感慨良多。本碟中筆者的另一至愛,是一首利用擊掌來打拍子進行伴唱的“By And By”,女歌手 Maxayn Lewis 咬字清晰,有韻律的歌聲,在簡單節奏的配合下,氣氛十足,令人動容。
這張SACD的錄音原來是那么好。磁性的歌聲,清脆的吉他伴奏,結像緊密,音色鮮活,浮突而出的位置感,逼真極了,幾乎完全勾勒出錄音現場的空間。而它與普通發燒試音碟最大的區別在于,監制洞察到了繁忙都市人很少有機會接觸大自然,因此在這張唱片中,加入了海風松濤,鳥語流水等音效,以及直擊靈魂的詩歌朗誦,令那些清新質樸的田園民謠,更添聽覺上的靈氣,著實可以讓人把心靈好好洗擦一番!

片名:上海爵士
演奏:清風樂隊
編號:EMI 07243 864794 2 6
誰說中國缺少爵士樂的土壤,誰說東方人不適合玩爵士,有些問題早在70多年前就有了現成的反駁。上海在上世紀20、30年代,一方面受到賭博、娼妓、鴉片泛濫的荼毒,另一方面,多姿多彩的夜生活、華麗舞池和奢華劇院所構成的“東方巴黎”,也使得音樂和娛樂非常繁榮,理所當然的成為亞洲的爵士樂首都。
這樣獨特的社會背景下,第一支全由中國人組成的爵士樂隊由黎錦暉在1935年成立,這支有海上聞人杜月笙支持的、專屬于揚子江酒店舞廳的樂隊,名為“清風舞樂隊”,不管當時還是后來,他們的歌曲被批評家稱為“色情表演”。
十年浩劫,中國跌進了文化大沉睡,爵士樂更被視為一種骯臟的東西,而推入黑暗時期。這種音樂在那時就是意味著頹廢,墮落,只能跟腐蝕人類的貨色混為一談。
2004年,是爵士樂在1979年解禁后的第25個年頭,來自澳大利亞悉尼的約翰·許汝懷著對中國爵士樂的強烈熱衷,重組“清風舞樂隊”,開始在上海尋找70年前亞洲爵士之都的痕跡。
這張唱片的封面,選用舊時的“月歷美女”,開得高高的旗袍叉角,早已沒了色欲的味道。里面的音樂,雖然是“搖擺”的,但卻是絕對中國的、絕對上海的。鄭芷驍演唱的“得不到的愛情”甚至連氣息和咬字都像極了姚莉;“雞尾酒”和“情人的眼淚”,到了張樂這里,那種風霜、那種灑脫、那種從容,完全是古典的、反現代的;“給我一個吻”和“我要你的愛”雖然也有過港臺歌星翻唱的先例,但趙可卻把百樂門嬉戲的浪蕩公子應有的不羈和輕佻傳神地刻畫出來……制作人許汝也許太想將東方的味道融入到爵士樂的氛圍里,所以搬出了二胡、古箏和琵琶等大量的中國民族樂器,只可惜他似乎也犯了浮躁的毛病,過多的融合反而使得音樂顯得有些突兀和不自然。不過,瑕不掩瑜,這張復古的爵士樂專輯,仍然用多年前的語言提醒著文化的延續和再生,算是讓大上海的華彩,在爵士樂聲中翩然重現的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