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把節約資源的責任統統推給普通老百姓,讓民眾不斷承擔新增的“綠色稅收”、“資源稅”等,卻不認真解決以高消耗、高污染換取GDP增長的體制頑疾
用稅收的經濟杠桿調節社會資源消費的速度,似乎已成為一種流行思維。
近日,在“中國財稅論壇2005”會議上,國家稅務總局謝旭人透露,在“十一五”期間的稅制改革,將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制定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稅收政策。具體體現在資源稅和消費稅這兩個稅收政策的調整方向上。曾經擔任過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現任中國稅務學會會長的楊崇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為了鼓勵利用可再生資源和廢舊物資,明年的稅制改革會提高資源稅,并將更多的消耗資源的產品納入到征收消費稅的范疇內。在消費稅的指向上,比如嚴格限制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并將其納入消費稅征收范疇。明年還有可能會提高汽油、柴油的價格,煤炭等產品的資源稅也將有所提高。總之,要“引導”人們綠色消費、節約消費。
綠色消費的必要性,其實普通民眾早已有切膚之痛,城市水、電、氣價格的不斷攀升,迫使中低收入群體不能不節約,但這些資源屬于民眾的生存必需,無論怎樣精打細算,它的彈性是非常有限的。
對一次性塑料袋、筷子等物品的限制使用,民間也屢有嘗試,卻幾經反復,在于它遭遇了一個現實悖論——一次性物品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效率與便利,符合工業化時代高頻率、商品流通快進快出的特性。而對一次性物品收取“綠色稅收”,由于這些物品本身價格低廉,能夠征收的稅收也高不到哪里去,人們會因為不多的額外支出而寧愿選擇繼續享受一次性物品的便利。
同時也要指出,在經濟學上,消費稅是間接稅,它不像個稅那樣征收對象是惟一性的,很容易出現成本轉嫁現象。一次性物品屬于消費者需求和企業供應合拍下的產物,如果征收相應的消費稅,可能會出現要么全部稅賦成本由消費者承擔、要么由競爭企業扛下成本的“兩極”,如此一來,對全額承受消費稅的任何一方都不太公平。
經濟杠桿不是萬能的,依靠增稅來遏制人們的消費行為也未必是不二之途。提高汽油、柴油的價格,煤炭等產品的資源稅也將有所提高。這些措施被認為可以讓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對各地方政府財力等也有好處,這也是“綠色稅收”的發展思路之一。但在進行如此設計的同時,政府似乎忽視了另一個資源節約與環保的因素——工業生產的效率提升。
不要忘記,據統計,中國工業企業的設備近1/5已經老化,國有大中型企業設備的老化率已達25%,超期服役率為39%,這是生產高消耗、低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們用落后的工業生產設備,每生產出一噸資源,所消耗的能源就相當于發達國家的幾倍。及時淘汰這些耗遠大于產的機器,所能收獲的效益比增加一些“綠色稅收”更多。
某些連基本合格生產條件都不具備的企業,因為創造稅收而被地方政府歡迎,卻帶來長久的高污染危害。對于這些早應被時代淘汰的企業,即使征收再多的“綠色稅收”,也補償不了對自然與環境的永久性創傷,繼續容忍這些企業的存在,意味著我們在抹殺下一代的生存權,未來將付出十倍、百倍的高昂代價。
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局副局長朱宏任在11月18日指出:部分行業盲目擴張的后果已經顯現,產能過剩的壓力越來越大。2005年前三季度,86家獨立電解鋁企業由于產能過大、原料氧化鋁價格持續走高等原因,其中58家企業出現虧損。鋼鐵行業總體產能過剩,由于熱軋板卷等產品的產能集中釋放,部分板材價格自9月下旬出現明顯下滑;電力、煤炭、銅冶煉等行業在增加供給的同時,也存在無序建設現象。
這些領域基本都是國有企業占主導位置,嚴重的供大于求,一方面造成企業虧損,另一方面帶來資源的嚴重浪費,這一切最終都要國家與民眾埋單。即使從中多征收些“綠色稅收”,也是得不償失。
因此,“綠色稅收”所無法解決的,恰恰是中國循環經濟所要解決的關鍵癥結。我們不應陷入一個誤區:把節約資源的責任統統推給普通老百姓,讓民眾不斷承擔新增的“綠色稅收”、“資源稅”等,這是本末倒置,只會增加民眾的痛苦,卻無法解決中國經濟運行中以高消耗、高污染換取GDP高增長的頑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