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國都將“職務消費”作為會計制度約束的內容,即當事人須憑費用發生的相應票據進行報銷,消費的發生人實質上是企業。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帶有計劃經濟性質的管理體制的弊端逐漸顯現。“職務消費”中的揮霍浪費現象日益加劇,甚至有人利用這個制度漏洞,通過虛開發票和購買假發票等行為中飽私囊。“職務消費”導致的浪費和舞弊行為點滴卻大量地吞噬著企業的資產,尤其是尚未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的國有企業的資產;而“職務消費”衍生出的“舞弊市場”——假發票、廢票據市場則嚴重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社會監管成本頗高但實效欠佳。
“職務消費”問題,已成為當前管理理論學界的一個熱點問題。關于“職務消費”的解決之道,許多學者提出了“職務消費貨幣化”的觀點,即或將“職務消費”計入薪酬、或以貨幣包干方式個別發放,均實行留余補缺的政策。對于這一觀點,學界看法不一。筆者認為“職務消費貨幣化”從理論上分析是有其合理性的,通過薪酬化、貨幣化將“職務消費”行為與員工個人經濟利益聯系起來,對于節省開支具有積極的激勵作用。但其可操作性值得進一步探討,因為解決“職務消費”問題的瓶徑——“職務消費”度和量的問題仍未解決,“職務消費貨幣化”因此并不具有現實意義。
“職務消費”作為企業營運費用的一部分,完全可以通過企業的預算管理過程嘗試解決。而“職務消費”控制作為企業全面預算管理的一項內容,無論管理思想還是具體方法都與全面預算管理一脈相承,管理的關鍵在于預算編制的準確性和預算執行的制度性:
預算準確性差,其指導和控制實踐的作用必然受到限制。所以“職務消費”的預算編制不應是隨意的,而是應該根據企業的實際需要,針對性地采用科學的方法。由于“職務消費”條目繁多,在預算編制中要嚴格界定各項費用名目的內涵,通過費用的具體化和細化避免一費多名、巧立名目,保證預算編制的準確性。實際工作中,不妨借鑒作業管理的方法,首先對所有與“職務消費”相關聯的作業活動進行追蹤分析,判斷直接引起某項具體費用的作業能否為企業實現增值。只有由“增值作業”所引起的“職務消費”才是企業真正必要的營運費用,而由“不增值作業”引起的消費內容均不應保留在“職務消費”清單上。實際上,對于那些推行了以作業為中心的科學流程管理的企業來說,在剔除“不增值作業”的同時即消滅了某些不必要的“職務消費”內容。另外,在企業實際運營過程中還應不定期地對那些盡管是由“增值作業”所引起的“職務消費”的必要性進行考察,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和需要進行及時的調整。例如,企業在對某項“增值作業”進行改進和優化后,由該項作業所引起的“職務消費”的額度也應考慮做相應的調整。
隨著管理會計科學的發展,針對傳統的固定預算和增量預算的種種弊端,預算的編制方法上已出現了以“彈性預算”和“零基預算”為代表的創新。預算額隨業務量水平變動而變動的彈性預算方法和從實際需要與可能出發、以零為基逐項審議的零基預算方法,尤其適用于“職務消費”這一類人為主觀性較強的成本費用,可以借鑒到“職務消費”的預算編制中來,提高“職務消費”預算編制的準確性。最后,預算的準確性還應作為預算管理考核的首項內容,與預算編制人員的薪酬直接掛鉤。
“職務消費”預算的執行同樣要有嚴格的制度保證。具體說來,首先須細化預算責任和考核標準,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使預算管理有章可循。其次,須通過“職務消費”控制卡進行控制,財務部門根據有無相應預算、是否超支決定是否入賬。第三,預算的調整不可避免,但調整范圍必須嚴格界定并且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批授權程序。總之,預算應是剛性的,不以人廢亦不以人立。剛性預算與授權管理共同構成企業的內控機制,對企業運營過程中的成本費用進行事前、事中的控制。對于“職務消費”而言,如何在其預算的執行過程中保持費用額度的客觀性將是預算管理中的重點也是難點。
另外,由“職務消費”的“人為性”所決定的,要使“職務消費”的預算管理真正成為解決“職務消費”問題的一劑良藥,還須強化管理過程中的戰略式人力資源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