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透露,總部基地的得名來自于2003年初的一次小型的學者座談。北京市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趙弘在描述當前跨國企業和國內企業總部的生產力及總部遷移的經濟內因時,所運用的“總部經濟”這一概念頓時激發了許為平的靈感,“這正是我四年來苦苦深思的問題的最好概括名詞。”許為平說,此前他一直在書籍和各種談話中尋找靈感。
早在1999年,許為平從英國留學歸來開始“二次創業”時,他就一直在思考“選擇什么作為第二個事業的起點。”許為平說,“若要跟上國家經濟迅速發展的步伐,就必須對經濟形勢做出前瞻性的判斷,并在經濟模式上進行創新。”
此前,許為平對英國、法國、德國以及美國的經濟發展歷程做過系統的研究。在他看來,未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最經濟原則”,即對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發生作用的結果,“全球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并將形成一個世界經濟的運轉平臺,以降低經濟運營成本。”許為平說,全球化已經促使歐美國家經濟軌道的調整,而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則是經濟運行軌道的一種重建。
事實上,在歐美等經濟發達國家,通訊、交通、金融、物流等系統高度發達,許多公司的辦公場所都傾向于生態型的綠色辦公,既有充分的綠地、優美的景觀,還有各種分工細致而高效的社會及物業服務,“這種Business Park的總部樓已經不是單純的建筑物,同時因具有較大的規模而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平臺。”
許為平認為,中國已經出現許多優秀的企業,并表現出了對擁有獨立的總部樓的強烈需求。據了解,許為平剛從英國回到北京時,在東長安街上的賽特大廈辦公,租金為每月30美元/平方米,而且交通擁堵,后來搬遷到海淀區的友誼賓館。
據許為平透露,1995年后,他的公司一部分員工長期在此辦公,到2000年時租金已經耗去1200多萬元,“如果能用這一筆錢買一棟屬于自己的樓該有多好啊!”地產商都想到為企業家們建別墅,但竟沒有人為企業修建總部樓。
“北京很缺乏這種既有商務氛圍,又交通便利、售價較便宜的總部樓。”許為平說,商務氛圍實際上是一種扎堆效應,如果有足夠多的同類型企業以及上下游企業在一起,就會形成巨大的市場能量釋放,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無可限量。
抱著“為成熟企業尋找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樓’——可以書寫企業名字的總部樓,可以解除企業遷徙流離之苦的總部樓,可以作為不動產的總部樓”的念頭,許為平用了一年半時間到上海、深圳、廣州等城市以及北京市各區縣進行考察論證,最后選定了北京的豐臺區。
此后幾年中,這一項目名字也幾度演變,但許為平均覺得不能完整地表達他的理念,直到“總部基地”一詞躍入腦海,許為平才正式確定了這一項目的名稱。“我不假思索就用了‘總部基地’。” 他說。
“CBD地區的地產開發不是統一的,它的力量主要依靠文化和政策平臺,以及已經入駐的大企業的營造。”許為平認為,總部基地的統一開發、統一物業服務等會迅速構建企業運轉的低成本平臺,這對國內企業總部及跨國公司總部是一個巨大的吸引力,“每平方米只需六七千元人民幣的價格,與中關村地區均價9000元人民幣及CBD地區12000元人民幣相比,便宜不少,而交通也非常便利。”許為平說,企業家在投資上是理性的,總部基地的性價比優勢帶來了兩年來的快速發展。
在許為平看來,總部基地的產生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到現階段的產物,“在工業時代,產品與利潤來源于車間生產部門,而不是總部樓中的研發與管理部門;但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一切都反過來了。”
人類社會從農業時代開始,經過工業社會,現已進入后工業時代。農業時代的特征是社會沒有分工,人們生產出的產品像工藝品,具有唯一性;工業社會時代,生產出來的是標準的工業品,具有統一性,生產方式可規模化批量生產;后工業時代,也就是信息時代,獨立思考和信息傳播使得個性化思想的精確、快速溝通成為現實,消費者可參與產品研發過程,供應商與客戶一同創造產品成為時代的特征。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先后進入后工業時代,知識、科技成為生產力發展的第一推動力。科技領域的競爭已經成為國際經濟競爭的核心,搶占國際經濟的某個制高點已經成為各個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部分。而在中國,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成熟,到2000年后,我國的原材料、建材和能源工業產品已經飽和,通訊、航空、鐵路以及公路交通發展迅猛,中國也開始步入后工業時代。
因此,我國的企業界也即將迎來又一次巨大變革。盡管目前許多企業的工業生產仍是以標準化基礎上的規模經濟為核心特征,企業的生產與銷售、研發和管理中心一體,幾乎仍是一個“內需完全自給自足的經濟組織”。
據有關專家預測,在2010年之后,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與競爭的加劇,社會生產將向技術密集型轉換,對經濟運作專業化程度的要求不斷提高,企業的管理、營銷、研發等中心可以脫離生產部門所在地,尋找更利于本部門提高效率的區域或場所辦公,從空間上達到資源的更優配置,實現預期收益的最大化。
“屆時企業內部不同部門運作的進一步分工和專業化運作成為一種趨勢,從而產生以信息服務為主的總部區域發展模式。”許為平說,總部經濟這一概念便由此而生,其主要目的是為那些已步入穩定發展期且生產與銷售、行政可以分離的、在某一個行業領先的、技術密集型和智能密集型企業提供專門的服務,為大量科技型企業提供總部樓及更多的配套服務,既包括總部樓等有形的配套,也包括很多無形的配套服務,如資產的運作、技術成果的轉移、信息的共享、存量資產轉化為流量資產等,“其實質就是在現有的信息、交通條件下,使得企業的資源更加合理地在空間上分布,從而帶來經濟效益成倍的增長。”
事實上,紐約的曼哈頓、東京的銀座、香港的中環等地區早已匯集了很多著名企業的總部樓,并形成了特殊的軟、硬件環境,對其他企業也產生獨有的吸引力。許為平說,總部經濟這一現象由來已久,只不過特征并不是十分明顯,因此之前還沒有人用一個概念進行總結。
北京市委研究室副主任余鐘夫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已經成為國外企業投資的一片熱土,跨國公司大規模地涌入中國開拓市場,這是中國產生總部經濟的一個外部因素;另一方面,中國本土企業也在快速成長,企業的規模和業務范圍迅速擴大,這為總部經濟準備了豐厚的企業資源。
如在北京CBD地區,如今已有2600余家企業入駐,其中外資企業近900家,世界五百強有120多家,外資金融機構有90余家,總部經濟在這一地區顯現得非常突出。但許為平卻認為,CBD地區主要是由不同開發商建樓,90%以上的進駐企業都是租用的辦公場所,因此企業的流動性較大,共同的文化難以形成,企業資源也難以有效地整合。
許為平認為,當企業走出創業期和積累期、進入持續發展階段時,會對辦公場所提出更高的要求,許多企業將其視為企業實力和形象的表征,“與同許多企業混雜在一個龐大的寫字樓相比,單獨的辦公樓使企業更有家的感覺,便于企業文化的培育和沉淀,也更容易讓企業的合作伙伴感受到企業的實力。”
不僅如此,從成本上講,高額的租金已成為一些企業成本支出的主要項目之一,而擁有自己的總部樓,可以降低企業的運作成本,“對于處于穩步發展階段的企業來講,購樓比租樓更劃算,若以每月60元人民幣/平方米的租金計算,租房兩年之后就可以在總部基地買一棟面積相當的總部樓了。”許為平說,擁有自己產權的總部樓同時可作為保值增值的不動產,參與企業融資等經濟活動中。
對于“總部經濟是一種新經濟”的說話,余鐘夫認為,可以說總部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但應與專指IT經濟、知識經濟的“新經濟”區分開,“總部經濟應該是IT經濟高度發展的結果,與信息技術息息相關。”余鐘夫說,總部經濟的實質就是,在信息、交通、金融、通訊等高度發達的條件下,通過使企業資源在空間上更加合理地分布帶來經濟效益的成倍增長。
許為平認為,總部經濟是由企業總部積聚而成的一個市場,其影響力遠遠超過類似于房地產市場的地產經濟,“總部經濟是一種高端經濟,就像美國曼哈頓一樣,高樓大廈在許多年之前就建造、銷售完畢,但企業資源整合之后沉淀為一個良性的區域經濟環境。”
許為平說,內涵豐富的總部經濟也是一種可持續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