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野花
陳夢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開了又落了,
不想到這小生命,向著太陽發笑,
上帝給他的聰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歡喜,他的詩,在風前輕搖。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開了又落了,
他看見青天,看不見自己的渺小,
聽慣風的溫柔,聽慣風的怒號,
就連他自己的夢也容易忘掉。
“山上的野花,為誰開又為誰敗,靜靜地等待,是否能有人采摘……”
這是歌手田震的《野花》。低沉又略略帶著些沙啞的嗓音,舒緩而又頓挫分明的節奏,把一朵野花的憂傷、期待和欲望,演繹得完美絕倫。這朵野花,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開遍了喧鬧的大街小巷,綻放在那些或高雅或通俗或熱鬧或冷清的場所里。縱使這朵野花已改變了它開放在深山幽谷時的那份清高,卻還是在來去匆匆的凡夫俗子的心頭搖曳出一抹寧靜和幾許落寞。也許,每個人的心頭,在某個突如其來的低頭的瞬間,都會生出某種軟弱,都會不合時宜地感覺到,自己也恰似田邊或山腳下那朵綻放的野花,正全力地期盼著一束多情的目光,一份帶著欣賞的流連,抑或一次美麗的邂逅。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這是田園詩人王維的那朵野花。山林幽靜,艷麗明媚的花兒自開自落。明艷灑落在沉寂里,像是一份永遠得不到回復的真情告白。幾分無奈,幾分凄美,還有幾分怡然和幾分不食人間煙火的超然。一首清新自然的《題新夷塢》曾令多少人回味吟哦。都說王維的詩如畫,我想,該是水粉畫,該是寫意畫,恬淡,飄然,卓絕。不染纖塵的一株,綻放在深山幽谷,雖然無人欣賞,可是那清風,那明月,那不知名的鳥兒,也許都是它的知己。樸素到簡單的語言,釀造出的卻是無窮盡的雋永。
讀過這首詩,我以為再也不會有什么描寫野花的文字可以超越它帶給我的那份心動了。可是,不。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開了又落了,
不想到這小生命,向著太陽發笑,
上帝給他的聰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歡喜,他的詩,在風前輕搖。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開了又落了,
他看見青天,看不見自己的渺小,
聽慣風的溫柔,聽慣風的怒號,
就連他自己的夢也容易忘掉。
這是新月派詩人陳夢家的《一朵野花》。雖然只是簡單的兩小節,卻清新質樸,極富韻味,讓我對一朵野花有了另一種無法抗拒的心動。
在這個濃夏的某日清晨,我閑坐在有微風吹過的窗前,胡亂翻書,手卻猛然在某一頁同樣的白紙黑字定格。《一朵野花》!它一下子就鎖定了我的目光。我一遍又一遍地吟誦著。我一向認為,文字如藝術,它帶給人美好或震撼,我把這作為檢測文字好壞的一個標準。讀這首小詩,這兩種感覺都有,雖然都是淡淡的。在這樣的文字里,心靈深處似有清流滌過,瞬間變得澄澈而潔凈。
這一朵卓然不群的野花,那么柔弱,那么本色,那么微不足道,卻又那么獨立,那么倔強,那么招搖張揚。如果說田震的《野花》更多地演繹情感的孤獨和期盼,王維的《野花》更多地演繹孤寂和那份“遺世獨立”的超然,那么,詩人陳夢家更多的是演繹野花之“野性”——狂放、無羈、不屈。在陳夢家的文字里,我想到了梵·高那幅名畫——《向日葵》,那種火辣辣的黃,燃燒的都是力量,而這朵廣袤荒原背景下的纖弱小野花,綻放的都是希望,搖落的都是歡笑。如果也把這首小詩里的野花化為一幅畫,那它絕不會是一幅水粉,那種清飄秀氣托不住它的情意,它該是一幅厚重斑斕的油畫,濃墨重彩,絢爛厚重,唯有這樣,才配得上它強悍的生命力,配得上它的自信和樂觀。
你看,“不想到這小生命,向著太陽發笑/上帝給他的聰明他自己知道/他的歡喜,他的詩,在風前輕搖”。荒原蒼蒼莽莽,浩瀚無垠;天空碧色萬里,遙不可及,而弱小的它,自信地向著太陽發笑,歡快地在風前輕搖,歡喜著,生長著,綻放著,每一搖每一擺,抒寫的都是生命的浪漫詩篇。
你看,“他看見青天,看不見自己的渺小/聽慣風的溫柔,聽慣風的怒號/就連他自己的夢也容易忘掉”。雖然它也許渺小得從未令人駐足過,但它陶醉在自己的夢想里,躲藏在自己的心事里,生長,生長,從不在乎它身旁是電閃雷鳴還是風吹雨打。誰說它連自己的夢也容易忘掉,那是因為,浩渺的碧色長天早已經融化為它生命的全部夢想。
我們常常感嘆:生命在時間的長河里總顯短暫;自我渺小,在繽紛的世界里只如滄海一粟。但我們也可如這朵野花,執著,樂觀,永不畏懼,永不放棄,不顧一切得展示自我,綻放一抹絢爛,散發一縷馨香。也許,這才是平凡生命最真切和最充實的價值所在。
我喜歡這首小詩。詩人用簡潔不張揚的語言寫出了野花張揚鮮明的個性,用樸素的原色勾勒出野花極其絢爛的生命之美。
讀這首小詩,我被樸素而美的文字打動,我被樸素而美的野花打動,我被樸素而美的生活打動。
[作者單位:江蘇張家港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