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使用iPod,愜意的享受著音樂帶來的快樂時,你知道第一支MP3格式的歌曲是什么嗎?是Susanne Vega演唱的“湯姆叔叔的小餐館”,所以Susanne被稱為是MP3之母。不過從源頭來說,創造MP3格式的是一位名叫Karlheinz Brandenburg的樸素的德國人。盡管他自己并沒有從這個如今最流行的數字音樂格式上獲得大量的財富,卻給一大批像蘋果這樣的公司帶來了新的機遇。而為了表彰Karlheinz的貢獻,2000年10月19日,德國政府將德國未來獎頒給了他。
1977年,一位名叫Dieter Seitzer的德國教授想通過一根標準電話線傳輸音樂,但沒人愿意冒險,為這個超前的想法提供研究經費。后來,這位教授還是想方設法招集了一批對此感興趣的技術人員。Karlheinz就是其中之一,當時他還是一個喜歡數學、聲學、電子學的在讀碩士研究生,經常有著各種希奇古怪的想法。而要實現用電話線傳輸音樂,如何壓縮音樂文件是其中的關鍵。雖然在計算機出現之前,基本的壓縮技術和理論就已成型,但沒有人想到將此應用到聲音媒介的壓縮上。正是Karlheinz在1989年寫的一篇博士論文給Dieter的想法帶來了希望,在那篇論文中,Karlheinz談到了數字音頻的編碼、壓縮以及感知測試技術,提出了MP3格式的設想。
MP3壓縮技術真正從理論變成現實是在Karlheinz加入研究機構Fraunhofer后。Karlheinz只在美國貝爾實驗室待了一年,便于1990年返回德國愛爾蘭根大學任教并繼續研究音頻編碼。在這期間,他正式進入Fraunhofer集成電路研究所(Fraunhofer IIS-A)并組建了MP3研發小組。Fraunhofer研究所是德國頂尖的研究機構,正是這里的寬松環境給了Karlheinz更大的空間。當然,Karlheinz和他的小組還是遇到了不少困難。雖然他們做實驗時使用的是運算速度最快的計算機,但就是這樣,他們對長約1分鐘的音樂進行數字解碼仍要花上10小時。而且,除了要實現大幅削減音頻文件的長度外,還要找到保證聲音不會因壓縮而變形的最佳壓縮方式。由于不同種類的音樂被壓縮后,音樂品質的損失是不同的,而這又不是能預見和輕易拿捏的,Karlheinz便每天帶著專業耳機,把某段音樂段落反復聽上上千遍。
1995年,Karlheinz正式公布MP3標準。很快,這項新標準便在互聯網上掀起一股狂潮,并導致了互聯網歷史上最火的客戶端軟件Napster的出現。人們不再需要為一張唱片而花上20美元,一切都在鼠標輕輕一點中大功告成了。而正是這個Napster立刻在傳統唱片界引發了軒然大波,但不可否認的是,MP3的出現是革命性的,接下來,幾乎所有的唱片商都推出了付費MP3下載。與Dieter教授的遭遇不同的是,MP3標準公布后,立刻吸引了很多公司,他們到Fraunhofer研究所希望能購買該技術專利,但Fraunhofer和Karlheinz都不打算出售此項技術。所以至今Karlheinz沒有從這項技術發明中獲得多少私人利益,他說:“我不在乎銀行賬戶上的數字,但我滿意我的工作、與我一起工作的人和所發生的一切?!?/p>
在別人眼中,Karlheinz還像是一個世外高人,心態平和地看待MP3帶來的紛紛擾擾,他略帶諷刺地說:“工業界需要知道的應該是如何利用這種新的數字媒體和機遇。他們應該探詢積極的方面,而不是消極的一面?!碑斎凰麑δ切┮魳穭撟髡咭渤錆M同情,“他們的創作應當獲得報酬,但并不是這項技術要解決的?!爆F在,Karlheinz每天最喜歡做的事就是上網看看有沒有新的MP3網站和使用這項技術的人。最近兩年,他又重出江湖,把精力投入到被稱為“真三維”的“losono”音頻技術上,這種技術可以在更大范圍內實現目前最好的環回立體聲音響系統只能在幾英尺范圍內做到的效果。一談到這個技術,Karlheinz的眼睛便難以掩飾興奮,因為實現這種超真實的音效正是業內多年的夢想。也許,對于一個研究者最大的褒獎莫過于讓他繼續他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