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從價格上看是電子產品出口價格的提高,而從產業內部看則是一個長期的并且是不可跨越的產業結構升級過程的開始7月21日人民幣對美元上升2%,人民幣開始了多年以來的真正意義上的升值。雖然升值幅度較小,但是這一舉動的意義還是非常大的,幣值的瞬間變動已經讓我們進入另外的一個價格陡然提高的新價格體系中。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從價格上看是電子產品出口價格的提高,而從產業內部看則是一個長期的并且是不可跨越的產業結構升級過程的開始,這意味著中國電子產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經過全國的市場擴張完畢以及相對完整的產業簇群形成,中國電子產業開始了大規模的海外出口,在TCL、聯想、海爾等主流電子企業閃電般的海外巨大并購后,當我們自己的形象進入我們自己視野的時候,我們開始產生陌生感。
經過將近30年的跋涉,我們感受到了我們產業的繁榮,但是在全球橫向對照中,我們必須對這種產業的繁榮保持足夠的清醒。從產業生理周期上講,我們的產業仍處在依靠初級生產要素取勝的階段,產出的如其說是產品,不如說是初級生產要素的混合物,這種產業如果要尋找優勢的話,優勢就是這種特定環境下的生產要素價格。因此我們說這樣的時代企業并沒有建立起自己的競爭力,表現在企業身上的活力看上去是一種企業競爭力的假象。
建筑的抗震性取決于建筑的結構而不是建筑使用了多么結實的石頭與磚頭。與此相同的是,在一個生產要素導向階段的產業中,應對匯率上升震蕩力的是產業的結構質量,這完全是由身處其中的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以及在這個位置上的競爭力決定的,是企業真正的生存能力。這種生存能力更多地體現在企業的運營管理能力、擁有的技術資源、品牌市場資源等軟實力上。這些軟實力具有極強的應對要素環境變化的能力,因為它們能真正創造出差異化的競爭優勢。也就是說這樣的企業更多的是在依靠自己的能力在作競爭的博弈,而不是依靠環境。
與此相反的是,如果生產要素導向階段的產業沒有好的產業結構,這個階段的“產業建筑”主要依靠的是便宜的石頭與磚頭(生產要素),當匯率上升的時候,出口產品價格升高將對這個產業帶來巨大的震動,產業的低價格擴張特性將受到抑制。
一個經濟體可以通過匯率、利率等諸多的政策手段刺激本國產業的全球擴張,但是,這些政策工具不是產業進步永恒的拐杖,政府最需要做的是通過改變產業環境的政策背景,借以促進更高級別的生產要素的產生,反過來促進企業競爭力提升,而不是讓企業懶洋洋地躺在政府政策的懷抱中樂不思進。
中國電子產業已經進入大規模的產品出口時代,中國電子產品的價格因素給全球電子產品價格帶來巨大的影響。但是,我們產業的生理年齡并沒有改變,中國仍然處在生產要素的導向階段,在這樣的時代我們為我們可以生產的電子產品劃定了全球價格底線,但是,當我們貨幣升值的時候,我們自己卻難以接受由此而被推高的出口產品價格。在沒有品牌這個溢價工具做支撐的情況下,人民幣的升值則把我們產品的贏利空間推進到了一個尷尬境地。
因此,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抱怨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就像天氣突然變冷一樣,詛咒不能讓天氣變暖,只有自己去尋找更好的保暖辦法才是正確的問題解決之道。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企業應該調整自己,以創新的方式在真正屬于企業自己的競爭優勢的軌道上前進才是當務之急。
長期保持匯率優勢對產業的成長來講不見得是好消息,因為這樣會縱容產業朝價格競爭和價格敏感的產業環節發展,而資源分配上減少了在技術創新、質量改善、管理提升以及品牌建設等通往更高層次競爭所必須的環節上,這難以改變產業的固有結構。
產業結構的調整不是產品門類的擴展,我們的公司在產品拓展上像沒有生育計劃,四處擴展,在全球市場的擴張也是如此。我們應該沿著要素導向、投資導向以及創新道路的產業生理周期去成長,而不是賴在生產要素導向的時光中四處廣種薄收,如果不堅定地給這樣的時代畫上句號,我們將難有新的開始。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民幣的小幅升值對中國電子產業來說是個痛苦的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