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7月的月末,2005年上半年經濟運行的各項統計數據紛紛出爐,其中,有關進出口貿易的統計數字引人注目,6月份中國貿易順差達97億美元,遠遠超過去年每月27億美元的平均數字,預計全年的貿易順差將突破1000億美元。
千億美元的貿易順差!這是中國貿易史上的一個高峰,也是一個奇跡。她彰顯了“中國制造”橫掃全球的強大威力,也體現了“中國因素”影響世界的巨大力量,在這眩目的數字面前,國人無不為之興奮和驕傲。
如同一個硬幣的兩面,順差在帶給我們自信的同時,也帶來了煩惱和不快。美國、歐盟是中國的兩大市場,據粗略估計,2005年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可能達到900億美元,對歐盟的貿易順差可能達600億美元,而恰恰就是美國和歐盟,成為了近幾年向中國發難的主要國家和地區。從美國對來自中國的紡織品設限、歐盟對中國勞保鞋提起的反傾銷訴訟到中國電池遭遇美國337調查,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措施近期內花樣翻新、層出不窮。有專家預言,中美、中歐部分產品的貿易摩擦,僅僅是個序曲,今后有關家電、鋼鐵、計算機等貿易摩擦還會接連不斷。一位經濟分析人士認為,“中國與世界的貿易關系恐怕進入了一個多事之秋”。
身處“多事之秋”,中國的企業需要的不僅僅是應對的勇氣和膽識,更需要智慧和競技。學會按照國際游戲規則運作,這是頻繁的貿易摩擦帶給我們的最重要的提示和挑戰。要想在全球一體化中獲益,我們要熟知規則,要知己知彼,要學會利用國際游戲規則的技巧。
同時,更重要的是,我們還需要反思多年來的傳統出口模式:“兩頭在外,中間在內”和低端作業是否也是招致貿易摩擦頻繁的因素之一?支撐中國外貿的加工貿易曾經以大量吸收勞動力的功能而成為進出口的主體,而憑借廉價的勞動力優勢,賺取微薄的加工費,使得中國產品又成為貿易摩擦的犧牲品。正如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所說,中國以低價出口產品,以犧牲國內勞動者的福利為代價,使世界享受了中國低價勞動力的好處,卻沒有得來好評,反而增加了貿易摩擦。
因此,她直言,是時候思考中國的經濟戰略轉型了。勞動力成本要提高,國內市場要開發,而加工貿易也需要轉型升級。專家認為,加工貿易應當從“大進大出、單一工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資本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轉移,用技術創新代替低價出口,這樣既可以優化中國的出口結構,還可以避免在國際貿易中授人以柄,減少貿易摩擦的發生。
本期關注的是出口加工區,它是促使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方式之一,通過它,中國的出口企業不僅能夠得到更方便、快捷的服務,更重要的是,它所獨具的政策措施也許還是減少貿易摩擦的方法之一。
希望中國的外貿企業都能順利地走過這一“多事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