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外貿出口經營中,針對中國企業和產品的國外貿易限制不斷增多。自加入WTO以來,中國企業與產品遭遇反傾銷訴訟600多起,成為國外反傾銷最多的國家之一。最近,歐美針對配額制被取消后的中國紡織品、服裝產品再度設限,阻止中國產品進入,引起企業和社會的高度關注。在諸多企業寄希望于政府外交途徑來打破設限而等待觀望的時候,精明的企業經營者積極調整出口經營戰略,謀求企業擺脫設限的新出路。
以質取勝 調整出口品種結構
自今年來歐美對中國紡織服裝產品設限以來,許多浙江企業不等不靠,主動進行產品結構調整,從以量取勝轉向以質取勝,增強了企業國際競爭力。羅蒙集團公司是服裝生產經營的大企業,在歐美設限中國紡織品、服裝進口中,這家企業并未受到實質影響,產品出口仍快速增長。主要原因在于羅蒙公司及時掌握和研究國際市場變化的新情況,不失時機地調整出口產品結構。他們將出口歐美市場的產品,調整為主要以高檔毛料成衣為主,壓縮出口經營中的低檔產品和品種。在出口的高檔毛料服裝產品中,有20%出口美國市場,但這一產品不在美國針對中國紡織品服裝設限的范圍之內。
自2004年底以來,我國許多紡織品出口生產經營企業,沉湎于后配額時代的來臨,以為紡織品、服裝出口會迎來一個新的增長高峰。實際上,后配額時代的國際市場并不明朗。2004年第四季度,中國紡織品和服裝出口量嚴重下滑,許多企業接單不足,等待和觀望者居多。而在此時,精明的企業卻不失時機地調整產品結構,開發生產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高檔次產品。事實上,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中早就存在低檔次、大批量、低價格出口經營的情況。加之WTO賦予各國一定的貿易保護權利,運用反傾銷、環境標準等壁壘,阻止國外產品進入。從一定層面上看,后配額時代出現國際貿易爭端增多是正常的。我們的企業應確立增強企業自身競爭能力,是立足國際市場的關鍵思想。加快出口產品結構調整,提高出口產品質量與檔次,從而不斷開辟國際經營新天地。
多元開拓 尋找外貿出口新市場
在歐美對中國紡織品、服裝設限后,使得主要依靠歐美市場的企業出口經營受阻。然而,在這之中,一些企業及時開辟新的出口地,實施出口經營多元化,尋求外貿出口新突破。江蘇舜天集團及早研究后配額時代國際市場地新變化,早在2004年就針對舜天公司享有較多配額,取消后會給企業出口帶來的難點,以及企業產品主要出口美國市場等現實,主動減少出口經營環節,采用多種結匯方式,加大開拓美國之外國家和地區市場的力度,拓寬發展新外貿出口市場空間。他們開拓了中東、南非等地區出口新市場,成為應對歐美貿易設限的替代市場,保持了企業出口經營快速增長。
在國際經營中,一些國家對來自中國制造的產品設限,但仍有許多開拓出口經營的新領域。舜天公司開拓非設限地區和國家市場等,就是一個例證。此外,專家指出,加入國際供應鏈,進入跨國公司制造鏈等,也是企業拓展國外市場的新途徑。現在,僅跨國零售公司年全球商品采購總量就達到1.5萬億美元,在中國的每年采購商品額已超過3000億美元,其中家電、輕工和紡織品等占50%以上。美國沃爾瑪公司在全球有4095家連鎖店,年銷售額達1700億美元以上,在中國的采購總額已超過100億美元,并正在高速增長。家樂福公司去年在中國的采購額達到20億美元,年增長50%。一些生產制造型跨國公司也紛紛到中國建立產品采購中心,并把中國企業作為制造產品基地。我們的企業不能以國外貿易設限就坐而待斃,開拓這些出口經營新領域,具有寬廣的發展前景。
嘗試“走出去” 規避出口經營風險
實踐證明,企業“走出去”是避開國外對我產品設限的新路徑。自從歐美考慮對我設限后,很多訂單紛紛轉向印尼、印度、越南等國家生產企業。而在此時,我國天津針織品公司在塞班設立的制造工廠,訂單已排滿后3個月以上,生產經營十分旺盛。
加快企業“走出去”,到國外去投資辦廠,能夠更加有效地規避國際經營風險。一方面,實施“走出去”跨國經營,可以就地生產市場需要的產品,享受當地國的種種優惠條件,受到當地政府法律的保護,不會出現企業產品在本地銷售設限的情況。另一方面,入世以來,歐美對來自中國本土制造的產品貿易限制增多,如果我們將企業轉到第三地進行生產,就不在設限之列。上海海欣集團是我國主要服裝面料生產企業,去年海欣公司以1400萬美元收購了美國格利奴公司分部,及其在南卡羅來納州和多倫多的兩家制造工廠、46個品牌與原有的全部銷售渠道,迅速擴大了海外市場的戰略地盤,增強了產品直銷美國的靈活度。現在,海欣產生的服裝面料,在美國已成功取代了日本原有產品市場,擴大了在美國市場的知名度。長虹到德國收購了一家彩電制造企業,直接在德國進行家電生產,有效的避開了歐盟對中國彩電企業設置的貿易壁壘,實現了產品就地制造與銷售。我們的企業應轉換思路,創造條件嘗試“走出去”,到國外去興辦企業,直接開拓國外市場。
以內促外 創造本土優勢蓄后勁
多年來,我國聯想集團走了一條先創造本土優勢,再稱雄于世界的發展戰略。聯想集團董事會主席柳傳志在北京財富全球論壇上談到,聯想集團的發展與未來競爭的一個重要戰略,就是創造“本土優勢”,強化在中國本土與跨國公司的競爭,推進企業最終走向世界。自1992年以來,我國多次大幅度降低PC機的進口稅率,減免進口批文,給國內PC機制造商以巨大的沖擊。在這之中,聯想企業不僅沒有被壓跨,反而取得了更快的發展。創造本土優勢,使聯想成為中國第一家用電腦品牌,具有絕對市場份額和品牌競爭力,并加快成為世界品牌。2004年,聯想以17.5億美元,成功收購了美國IBM個人計算機業務,使聯想在全球的個人電腦市場份額從3%躍升至8%,成為世界第三大PC廠商。
在歐美加大對中國產品頻頻設限的另一側面使我們看到,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仍不強,許多企業總是寄希望于政府運用外交途徑掃清貿易障礙上。事實上,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更為重要的是,提升國際競爭力最終要靠企業自身,必須走強體企業之路。聯想的做法,為我們拓寬了經營思路,樹立了實踐的榜樣。企業創造本土優勢,就是依據對本土消費文化、消費習慣、消費需求的了解,培養企業市場與產品開發、銷售策略與市場推廣、售后服務等方面的優勢,繼而蓄積起強大的國際競爭后勁。應當看到,我國人口眾多,商品市場潛力巨大。同時,我國市場開放度不斷提高,跨國公司紛紛角逐中國市場,如果我們在國內市場上能與跨國公司對壘,在國內競爭中領先于國外企業一步,進入國際市場就更加容易些。有鑒于此,我們的企業不能身在山中不識其真面貌。要借助于本土市場,加快技術創新,盡快縮短與先進企業的技術差距,趕上和超越競爭對手,健企強體,積累后勁,不斷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與競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