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知識就是力量
在知識經濟時代,農民務農也好,務工也罷,僅靠出大力、流大汗是不行的。21世紀呼喚知識型農民。
什么是知識型農民?農民需要哪些知識?農民怎樣獲取知識?農民怎樣運用知識?希望這組稿件,能給正在孜孜求解重慶“三農”難題的領導和廣大農民朋友以啟發。
有人說,“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三農”難,最難在農民。從表面上看,農民缺錢、缺致富門道,一個字:窮!其實,農民窮,窮就窮在知識上。
我們已經邁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已經很難跟上時代步伐。
時代呼喚知識型農民。
什么是知識型農民?概括地說,就是有科學文化知識,會科學生產,懂經營、善管理的農民。留守農村,就要用腦種地,掌握現代農業技術,發展現代農業,按照標準生產,成為技術農民;走出農村,就要用腦掙錢,掌握職業技能,博學多思,成為“專家”,成為“復合型人才”。
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重慶農民的整體素質離知識型農民實在相差懸殊。在全市1340萬農村勞動力中,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1年,其中93.4%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受過專業培訓者僅占6.5%。多數農民仍在沿用粗放的、技術含量非常低的耕作方式,農業產出水平低,農民收入低。與城市職工相比,素質偏低、缺乏勞動技能的農民工在人力市場競爭中明顯處于弱勢,他們進城打工只能干苦、臟、險、累之類的粗活重活。
研究表明,農戶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農戶人均現金收入增加3.6%—5.5%,打工收入要高5%左右;農民工是否參加職業技術培訓,其收入相差30%左右。
可喜的是,我市在培養造就知識型農民方面開始起步。“綠色證書工程”,使10.8萬名農民取得了技術職稱,涌現出了一大批掌握致富本領和具有商品意識、市場意識的農村致富帶頭人;“百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工程”,每年有20萬農民工接受職業技術培訓,形成了“重慶師傅”、“巴國技工”、“石龍技工”等勞務品牌,累計轉移富余勞動力621萬人。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從整體上提高農民素質,培養造就知識型農民,是一項長遠戰略和系統工程。落實九年義務教育、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加強農村成人教育、發展農業高等教育、開展農民工專業技能培訓,等等,哪一個環節都少不了。
一位哲人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整個地球。”破解重慶“三農”難題,促進農民增收,就要給農民一個支點,這個支點就是知識。有了這個支點,“修理地球”的農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