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歲的李海在一家辦公設備有限公司當搬運工,他很珍惜這份工作。17歲時,李海因為意氣用事,鋃鐺入獄。2000年,重新走進社會的李海來到兩路口街道社會保障服務廳,工作人員熱心地為他找到了這份能自食其力的工作。
一提起渝中區,人們就會想到解放碑的富麗繁華。其實,閃爍的霓虹燈下,依然有眾多像李海這樣生活十分困難的群眾。
在渝中區委、區政府領導看來,如何幫助城市困難群眾解除困難,最能考驗執政能力。2002年,作為全區“一號工程”的“城市解困工程”拉開了序幕。渝中區撥出專款、抽調專人,成立了“城市解困辦公室”,具體負責研究制定、督促落實每年的城市解困任務和目標,而街道和社區,理所當然地成為城市解困攻堅戰的第一線。
城市解困的首要任務是保證困難群眾吃得起飯。解困辦的同志告訴我,2002年以來,渝中區共有453445戶(次)、884694人(次)順利及時地領到了共計1.18億元最低生活保障金。
“柴米油鹽”基本有了保障,但這只能保證不餓死人,對于醫療和住房等問題,光靠這點救命錢,顯然是無法解決的。渝中區通過出臺廉租房優惠政策,緩解了幾百戶特困居民的住房難問題;對于醫療問題,渝中區先后采取醫療衛生進社區、發放醫療救助卡等措施,基本上保證了困難群眾看得起病。
吃飯、住房、看病……困難群眾面臨的燃眉之急緩解后,渝中區實施的“城市解困工程”不僅沒有“停工”,反而更加深入。
兩路口街道就業服務所所長余曉麗說:“到2004年2月,我們街道有1816人領取低保金,其中有將近一半的人處于就業年齡段,如果他們有一份自己的工作,就能拿到比低保金多得多的收入。區里在兩路口街道進行試點,鼓勵和幫助低保對象積極就業和再就業。”余曉麗說,“就拿門前這條街來說,在那些書報亭里售書的人中,就有好幾個曾是低保戶,而且多是大齡人員,他們現在拿到了比低保金多得多的工資,做的是傳播知識的光榮工作——誰不高興啊?”
是啊,困難群眾要徹底解困,黨委、政府的幫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須喚醒他們勞動致富的意識,只有依靠自己的雙手,才能徹底擺脫困難。
余曉麗拿出一張由醫生開具的“眼鏡處方”,說:“這是陳清勇的,他是近視眼,從沒進過眼鏡店,所以請我代他配眼鏡。”在桂花園一處30多平方米的窄屋里,擠著五兄弟,陳清勇是老幺,今年35歲了,還沒娶上老婆!這5個單身漢,曾是兩路口街道的重點幫扶對象。因為技能不夠和長期吃低保的依賴心理,陳清勇找工作“屢戰屢敗”。后來在街道的幫助下,陳清勇終于找到了工作。
去年8月,郎琪剛收到重慶醫科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政府資助款就像及時雨一樣,化解了一家人的憂愁——幾天前,父母還在為兒子的入學費犯愁。
“扶貧先扶智。這一代窮了,可是我們要幫助困難群眾托起明天的希望。”一位區領導告訴我,“城市解困工程”不僅要為貧窮的這一代操心,更要為下一代著想。去年,渝中區有111名靠吃低保考上大學的貧困學生,分別獲得了1000元至3000元不等的政府資助。下崗工人葉遠霞的孩子也是在政府資助下順利進入大學校園的,難怪一說到“城市解困工程”,她總是深懷感激地稱之為“城市里的希望工程”。
從“城市解困工程”中受益的不僅僅是困難群眾。在實施這一民心工程中,一大批黨員干部受到了教育。解困辦的同志告訴我說,看到一個個困難群眾緊鎖的眉頭逐漸舒展開來,聽到一句句發自內心的“共產黨好”,他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立黨為公、執政為民”。